】 【打 印】 
新形势下经济工作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19-04-02 08:12:56


  中评社北京4月2日电/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认清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前景。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已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外需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发生显着变化,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依然低迷,发达经济体经济结构正进行深度调整,新一轮工业革命已初显端倪;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

  求是网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张建刚文章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需要处理好以下五大关系。

  处理好宏观调控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关系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是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平衡发展和克服市场经济自身所固有弊端的重要手段。微观市场主体保持创新活力、生产活力、经营活力,是确保中国经济具有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基础。宏观调控的效果必须通过微观市场主体才能发挥出来,宏观调控的手段必须围绕增加微观市场主体活力来选择,宏观调控的力度要及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我们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宏观政策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的经营运行成本;实施松紧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创新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结构性政策要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社会政策要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为企业用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处理好扩大国内市场与开拓国外市场的关系是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社会生产力已获得巨大发展,市场规模的大小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不断开拓稳定的国外市场已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40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已大幅提高,消费需求的层次、质量已有显着提升。中国消费结构经历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从物质型向精神型的转变、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居民的食品越来越讲究营养和绿色、服装越来越追求个性和时尚、耐用品日趋高档化和多功能化、住宅越来越注重格调和舒适,对旅游、休闲、娱乐、文化等精神生活方面需求越来越多,在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我们要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能力,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品位、更有品调。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助推中国创造走出国门,不断扩大中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只有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才能使中国经济更有竞争力和更具活力。

  处理好提高经济质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是解决中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中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需要进行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到操作层面的全方位质量变革。我们不仅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且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不仅要提高生活方式的质量,而且要提高生产方式的质量;不仅要提高物质产品的质量,而且要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而要进行质量变革,重点要从供给侧入手,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只有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不动摇,经济结构才能优化,增长动力才能升级,发展方式才能提升,整个经济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中国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增强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使消耗的能源、资源更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质。我们要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不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不断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不断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使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更高,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快。

  处理好整个制造业升级与打造新产业动能的关系是打造中国经济增长极的先决条件。制造业是发展国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基石。进入21世纪后,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物联网应用为标志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把人类带入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时代,而这将彻底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中国必须牢牢把握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稳步推进制造业发展战略,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使中国早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智造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优先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为整个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重点培育一些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产业。

  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关系是确保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内在要求。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根本动力,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外部条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同样,开放的大门也只会越开越大。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我们也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强化监管和服务能力,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让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使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开拓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章表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大变局中,中国必须立足自身,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活力问题、市场问题、质量问题、动力问题、体制问题,增强中国经济抗击风险的耐力、韧力、定力。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壮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才会不断推进。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