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十九大报告文化方略推进两岸文化融合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8-05-28 00:21:17


 
  剖析两岸文化交流30年来的一系列文化冲突,其根源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不同社会制度、社会价值导致文化的差异性

  1949年开始,海峡两岸实行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各成自己的社会体系,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社会价值、社会理念与生活方式。文化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为自身的社会体系服务。不同社会制度、社会价值、生活方式导致原来同源同文的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在不可抹杀的共同性的基础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

  要大力深化两岸文化交流,首先必须要弄清楚两岸文化目前所处的现状,切实瞭解其共同性与差异性。文化差异若被人故意操弄或反向引导,往往成了文化冲突的导火线。可是,目前两岸多数学者的研究,比较强调两岸文化的共同性,而忽视其内中的差异性,或是对两岸文化的差异性只是停留在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认为微不足道。这样的认知与现实相距甚远,结果导致一种怪现象,双方越交流,敌意反而越深。

  现实世界是多元的,文化当然也是多元的,文化的价值差异、理念差异就是多元的具体体现。这种差异本身对两岸之间的交流会产生一定障碍,甚至由此而引发双方的矛盾和冲突。

  两岸文化价值、理念的差异之所以常常会引爆两岸文化冲突,还在于长期以来台湾某些势力有意识不断人为地利用、扩大差异的结果。在过去60多年间,“文化反共”和“文化台独”都在千方百计利用两岸文化差异。前者是因为差异而隔绝两岸文化往来;后者是因为差异而否认台湾文化的中华文化必然属性,人为扩大两岸文化差异,想方设法制造两岸文化交流障碍。

  二、台湾对大陆的快速崛起毫无思想准备,十分不适应,并为之害怕

  面对大陆经济的快速掘起,绝大多数的台湾人毫无思想准备,因不瞭解大陆和平崛起已经并将进一步惠及两岸同胞,在十分不适应的同时,受民进党欺骗,害怕强大的大陆会动用武力统一台湾。30多年前,他们认为,对面的大陆人比我们穷很多,台商“登陆”投资被视为“财神爷”,处处享受优惠。怎么一眨眼的工夫,“亚洲四小龙”的“龙首”变成了“小虫”,而百年“睡狮”一旦醒来,一下变成全球仰视、羡慕的“飞龙”,把台湾甩在后头,并越甩越远。

  面对这种全然颠覆性的现状,许多台湾同胞心里想不通,不是滋味。过去经济奇迹、生活方式等形成的优越感瞬间受到重创。因无法务实、虚心正视现实,心理天平顿时失去了平衡。这种心理失衡阻碍了台湾的再升级,再进步,再起飞,徒增了瞪眼睛、找缺失的敌视心态。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更是充满焦虑感。对大陆崛起的害怕心理又徒生敌意,经济根本不是同等量级,无法追上,硬实力我无法与你比,那就从软实力上寻找“泄气阀”,各种莫名其妙的文化冲突寻机而生,油然而起。一旦爆发,会得到台湾社会呼应。

  三、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感到无奈、恐惧

  5年23项两岸协议的签署有助于浅碟型的台湾经济逐步脱困、复苏,也给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增添了动力。可至今仍坚持“台独党纲”的民进党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控制的媒体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大陆一步步与台湾建立全面性的‘金钱连结’关系。‘金钱连结’比虚幻的民族情感更有影响力,像狗链一样套着台湾,使得台湾不自觉的被他牵着走。”这种不断以恐吓为手段,反复向善良民众灌输“恐陆”、“恐共”思想,以求在台湾社会这块特殊的土壤中不断播下“反中”、“仇中”的种子。对此曾任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在回答媒体专访时认为,“台湾虽已在1987年‘解严’,但很深层的部分还没有‘解严’”;“台湾社会如果走到连在十字路口看到红灯,都会怀疑红灯是假的,还谈什么方向、目标”?

  对前景深感恐惧,终日忧心忡忡,这种病得不轻的“忧郁症”总得寻找“排忧处”、“泄愤口”。自认为比大陆“棋高一着”、占得优势的文化,自然成了“忧郁症”病患退守的惟一防线。无事生非、来势汹汹地引爆文化冲突,可谓一箭双雕:既可以给大陆一点颜色看看,减缓两岸列车前进的速率;又可以守住上层建筑最后的精神堡垒,以防文化渐渐“被全面中国化”。

  融合发展是两岸文化交往的理想境界

  两岸的各项交流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但在这些交流中,毋庸置疑,文化交流总是先行一步,始终充当着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尽管两岸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根本无法交集、来往、对话、交流,但包括教育、科学、卫生、宗教、文学、体育、戏剧、绘画、书法、影视、新闻、出版等在内的文化领域,因为双方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中华文化,共同以中华文化为内涵、为底蕴,形成了双方认同的交流的基础、空间。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两岸交流是从文化交流为起端,为源头,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是从文化交流开始;要想解决两岸的各种不同点、矛盾点,从文化交流出发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捷径。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事物的发展轨迹要想归结为具有共性,又颇具个性的不同发展阶段,一般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活动相继出现的顺序必须是固定不变的。有先后顺序,不能跳越或颠倒。二、每一阶段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结构特征。三、整体结构是连续整合的,其发展则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准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一个新系统。

  以此理论为准绳,按两岸文化交往的成熟度、广泛性、默契度、参与度、效应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近程阶段(或称为交流阶段);中程阶段(或称为成熟阶段);远程阶段(或称为融合阶段)。

  交流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从单向发展为双向;从个案发展到广泛;从参与到形成一定默契。时间跨度从1987年两岸开启文化交流,直到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后,双方签署文化ECFA,并具体开始实施。

  成熟阶段:此阶段的特征由于签订并实施了文化ECFA,双方的交流从随机到有约;从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精细;从无法律保障到有法律保驾护航;从追求数量到更求品质。时间跨度则要充分考虑到各项具体文化协议的商签、完善、落实、实施。

  融合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随着两岸和平发展理论日益成熟,和平统一理念已为岛内多数同胞所接受,政治协商、谈判为双方统一开启了大门,两岸的文化交流摒弃曲解,互为理解,融会贯通,汇为一体。而对两岸双方的结合,包括文化的融合,曾有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方案,如统一、一统、统合等等。可对这些方案台湾高层最终都不置可否,其心里最为担心的是,台湾在这种结合(融合)的过程中,或结合(融合)后,能否享有尊严与平等。其实汉语对“融合”一词的定义十分清楚,即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既然是“合为一体”,两个结合体首先必须自身都有结合(融合)的愿望,两厢情愿,才能合二为一;其次不存在一方结合(融合)另一方,另一方被结合(融合)的问题。尊严平等是结合(融合)的必要前提。所以两岸文化融合对台湾是最有利的。而这种融合对于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传统的中华文化的复兴为中国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双方形成了基本类同的价值观、历史观,形塑成两岸文化的命运共同体。十九大的文化方略给两岸文化融合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从交流到成熟,再从成熟达至融合,文化融合无疑是两岸文化交往的理想境界。

  按照上述“三段论”来衡量,目前两岸文化交往仍停留在文化交流的阶段。而由于蔡英文当局拒不认同一中原则,双方的交往甚至已倒退到仅是民间交往的范畴,难免会使人有挫折感。对于这一点理应风物长宜放眼量,大陆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也应具有战略耐心。在台湾不管谁执政,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深化文化交往交流,乃至推进到文化融合的各种问题。凭藉着双方30多年文化交往交流的经验与基础,从交流到逐步成熟,再迈向融合,笔者认为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段时间不会延宕太久。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一再证实一个真理:文化落后,经济亦必然落后;文化复兴,经济也有望复兴。文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文化同时又是经济复兴的启明星。在两岸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化复兴,而是要在弘扬中华文化灿烂文明的同时,与当今乃至与未来的世界新潮接轨,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有望跻身于世界文明前列。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4月号,总第244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