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根水将街道各小区的可回收垃圾运到垃圾再生馆。 |
中评社北京7月4日电/浙江在线讯,这两天,垃圾分类已经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掀起“巨浪”,一波又一波的舆论聚焦,让越来越多人在茶余饭后都对这件事津津乐道。
其实,走出“沪杭甬”,垃圾分类在乡镇、农村,群众认知度更低,推行地域范围更广,集中处理难度更大,需要更加有效可行的实施方案。目前,浙江不少地方已经有了初步实践,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探寻。
可回收垃圾处理
探索市场化运营
早晨7点多,衢州市柯城区荷花街道垃圾再生馆的陈根水师傅已经从家里出发,骑着公司为他配备的三轮车,在街道各小区里,上门回收纸板、塑料瓶、金属等这些可回收垃圾。
而在另一头,垃圾再生馆店员邓萧云也即将开启忙碌的一天。每天,她会接到五六十个电话,都是周边住户打来预约上门回收垃圾的。她的工作是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并根据信息科学安排陈根水的回收线路,确保他的工作效率。
“在小区和店铺之间来回,一天差不多要跑个十来趟。我们规定的下班时间是17:30,但是大多数时候客户电话打来了,你也不好意思不去收,所以经常加班。”陈根水告诉记者,在他和邓萧云的配合下,荷花街道每天会有约2000斤的可回收垃圾被运到垃圾再生馆里,在这里短暂“逗留”后,再被公司的大货车运到分拣中心。
在分拣中心里,这些垃圾会被精细分类和打包。记者在现场看到,分拣中心被划分为了纸板、塑料、金属等几个大区,一些大区下面又分小区,比如塑料区还分为塑料瓶、塑料薄膜、差塑料(PE)等。
“垃圾分类分得越细,它的价值就会越高。比如塑料,矿泉水、雪碧、可乐这三种塑料瓶可以作为T恤的生产原料,所以它的价值是最高的。”负责垃圾再生馆运营的衢州名家保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宏伟说。
蔡宏伟告诉记者,分拣中心的作用就是通过分类,最大化实现可回收垃圾的利用价值。目前,垃圾再生馆已经和嘉兴景兴纸业、环嘉集团、清泰等公司建立了合作,为可回收垃圾找到了更好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