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美国2020总统选举强打“中国议题”和“台湾牌”
http://www.CRNTT.com   2020-10-18 00:11:34


  中评社╱题:美国2020总统选举强打“中国议题”和“台湾牌” 作者:曾晓栩(厦门),厦门市台湾学会秘书长

  往年美国总统选举中,“中国议题”仅是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的选举话题之一,但今年却成为两党的重要拉抬选情打击对手的选举工具。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和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对“中国议题”的态度成了主要的议题之一。目前两大党都在抢夺“谁比较能够对付中国”的议题主导权,甚至互相指控亲中,同时围绕“中国议题”频频打“台湾牌”,促使选情朝向利己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中国需要明智地应对美国选举期间针对“中国议题”对华掀起的新攻势,避免成为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的进一步党争工具,避免对美关系落入“对抗陷阱”。

  2020年8月20日,美国前副总统拜登正式代表民主党参加2020总统大选,将在11月3日大选中与特朗普对决。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状态不佳以及由美警暴力执法引发的黑人抗议和种族骚乱等多重因素迭加影响,特朗普选情由稳赢变得艰困。目前美国多家媒体民调显示拜登领先,尤其是在几个关键摇摆州,如密西根州、威斯康辛州、宾西法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和佛罗里达州。根据《纽约时报》报导,虽然特朗普热情的草根支持者的小额捐款数量不小,但是特朗普在疫情期间的争议行为导致其支持率下降,一些最富有的共和党人推迟、转移或减少了他们的捐款。而一开始落后的拜登的竞选团队的筹款活动,最近以创纪录的速度充实了自己的“金库”。联邦文件显示,为拜登和民主党设立的联合筹款委员会近几个月来获得了相当多笔金额超过50万美元的捐款,筹集了大约1660万美元①。拜登大幅削弱了特朗普的财务优势。疫情影响之下,两大党都不能办大型造势活动,这也会影响到最后阶段的选民动员。距离选举还有一段时间,特朗普还是拜登能胜选总统,变数不小。

  一、特朗普及其竞选团队强打“中国议题”转移执政压力拉抬选情

  特朗普强打“中国议题”,向中国“甩锅”,转移国内矛盾。共和党的竞选策略明确把中国视为一切问题的“替罪羊”,把特朗普政府应对疫情不力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引导转化为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愤怒。

  特朗普自2017年开始执政以来,将中国树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对华政策持续收紧。从白宫到国务院、国防部、情报部门,美国行政部门在对华政策上基本已不存在部门分歧;2020年5月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将美中对抗定调在制度之争与价值之争。近来特朗普政府各主要部门负责人纷纷发表公开演讲,不遗余力进行政策宣示,6月24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Robert O’Brien)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演说,题名为“中共的意识形态与全球野心”;7月7日美国调查局局长瑞恩(Christopher Wray)在哈德逊研究所发表“中国与中共对美国经济与国家安全之威胁”的演讲, 7月23日国务卿蓬佩奥发表被称为新铁幕的演讲,直指要改变中国共产党体制;7月24日,国防部长埃斯珀在《华尔街日报》上发文,称“对抗中国,五角大楼已经准备好了”,要求盟友及合作伙伴与美国站在一起,对抗中国,捍卫自由开放的国际体系。

  特朗普团队对“中国议题”的操作更加灵活广泛。与以往着重炒作中国经济模式对美经贸收支平衡、制造业回归、民众就业等造成的不利影响相比,在选举期间通过散布、造谣有关中国抗疫的不实言论,更能有效激发美民众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在转嫁国内危机的同时,为政府后续出台更加激进的对华举措造势预热。

  二、拜登及其竞选团队在“中国议题”上朝强硬化变化

  拜登曾经担任过副总统和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对中国事务比较熟悉。2019年4月,拜登在宣布参选不久后说“中国不是美国的竞争对手”,引来不少批评,随后口风一转,强调“美中正在竞争,对华需要强硬”。拜登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2020年4月刊发表《为什么美国必须再次领导世界》②一文,拜登表示“中国是特殊的挑战”,对华应更注重在恢复以往的国际战略信誉的基础上,强化联合盟友和“志同道合国家”从多边层面展开对华竞争布局,并在气候变化、防扩散和全球卫生安全等利益交融点寻求对华合作。

  2020年4月3日,美国有100多名前官员和学者就新冠疫情发表题为《拯救美国、中国和全世界的生命》公开信,旨在鼓励中美采取合作措施共克疫情,但公开信中也存在着一些对中国在疫情防控领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的负面态度和偏见,认为中国有责任“回答其对新冠肺炎反应的问题”。署名人中不乏民主党前官员,其中包括了前国防部长赫格尔(Chuck Hagel)、前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莱斯(Susan Rice)、国务院前副国务卿伯恩斯(William Burn)、前副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前副国家安全顾问海恩斯(Avril Haines)、前国务院政策计画处处长苏利文(Jake Sullivan)、以及前国防部次长佛洛诺伊(Michèle Flournoy)等人都在名单上。

  而这其中在民主党中许多担任过要职的人物,如布林肯、苏利文、莱斯、萨曼珊·鲍尔(Samantha Power)及前国家安全顾问唐尼伦(Tom Donilon),纷纷加入了拜登竞选团队。随着选战的深入,这些持对华接触观点前官员的态度都有所变化,如前副国务卿布林肯表示中国构成了一系列新挑战,而其商业与经济做法很难令美国能再持续维持对华现状。拜登任副总统时担任其国家安全顾问的苏利文发表文章指责中国正在通过军事竞争及影响力扩展塑造全球霸权。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鲍尔投书媒体指中国北京在香港的政策及权力扩展令人担忧。前国家安全顾问莱斯批评特朗普裂解美国同盟、背弃美国在国际体制的领导地位,在国际场域上留下权力真空,使中国得以趁虚而入。

  由于美国政治极化现象和拜登团队采用相对温和的政策主张吸引中间选民的竞选策略,拜登在涉华问题的设置上同特朗普适当拉开距离。拜登通过重视盟友关系和强化人权等意识形态相关议题,来展现一个不同于特朗普民粹主义的相对理性的“智者”形象。但是随着选情竞争激烈化,拜登对华立场慢慢出现了变化。特朗普竞选团队不断拿拜登亲中立场作文章,说中国最期待拜登当选。炒作拜登“对华软弱”,称中国急着想让“瞌睡虫拜登(Sleepy Joe Biden)”③赢得总统大选。拜登方面则指责特朗普“示好中国”以作反击,同时,拜登在言辞上也开始尖锐批评中国,在中国颁布香港特别行政区国家安全法之后,拜登发布声明,禁止美国企业参与中国在当地监控及侵害人权的行为,倘若在港美人言论自由遭剥夺,会支持对华经济制裁行动。

  三、拜登与特朗普在“中国议题”上的不同之处

  一是以“中国议题 ”批评攻击特朗普,如抨击特朗普应为应对疫情不力负责,而不是不负责任地“甩锅”中国。

  二是支持自由贸易,反对关税壁垒,反对中美经贸“脱钩”,认为特朗普对华发动贸易战的做法是失败的,需要全方位调整经贸谈判策略。在策略上,拜登对华强硬,更多通过对特朗普对华政策的批评来体现,而非直接将矛头对向中国。拜登批评中国掠夺性贸易手段,但反对以可能两败俱伤的贸易战因应。拜登自参选以来已多次指责特朗普“输掉对华贸易战”,让美国经济受伤更重。

  三是更重视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和国际形象。拜登在大选中推动美国战略界反思特朗普的外交策略,推动美国适当回到传统外交的轨道中来。为降低风险,民主党偏好求同存异的方式处理对华关系。整体外交政策不依赖军事吓阻,主要以透过外交手段的方式解决。

  由此可见,两党候选人在对待“中国议题”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不同之处仅在对付中国的策略上。如果拜登胜选,美对华遏制打压的态势不会变,但打法上会有变化,会更强调价值观的作用,注重修复与盟友的关系,藉助盟友的力量编织新的对华“战略包围圈”。而共和党方面,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葛来仪指出:“特朗普及其竞选团队正在利用中国问题来提高他赢得选举的可能性,但一些政府高级官员还有其他目标。他们似乎希望锁定与中国的战略和制度对抗,这样一旦拜登当选,政策也不可能改变。”④曾担任奥巴马白宫高级助手的麦艾文表示:“现在变得越来越清楚的是,针对中国的这一连串惊人举措是由一伙对华鹰派人物所驱动的,他们担心特朗普在11月选举中落败,正在设法捆绑下一届总统的对华政策。”⑤无论谁胜选,美国以竞争为主的对华政策基调不会改变,应对“中国挑战”将是下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重中之重。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