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更优环境
http://www.CRNTT.com   2019-02-15 09:20:02


  中评社北京2月15日电/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创新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六项重点任务,第一项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如何落实好这项重要任务、更好以创新助推制造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经济日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吕薇文章表示,应该看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化,关键是提升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下一步,要重点围绕解决制造业面临的融资难、综合成本高、投资收益下降等实际问题,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和创新环境,加快制造业强国建设。

  深刻认识制造业创新的阶段特征

  文章分析,当前,中国创新要素在向企业集聚,制造企业创新投入产业占比高,制造业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创新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从引进技术为主转向自主研发,国内技术供给能力增强,产业布局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部分领域的技术应用进入世界前列。

  具体来看,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创新具有以下特征:创新活动相对集中在高技术产业;创新以自主研发为主,国内技术供给能力不断增加;制造业合作创新以产学研合作为主,客户和供应商在具有重大价值的合作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小企业是制造业创新的活跃力量,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比较普遍,投入强度高;产品创新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内大市场是制造业创新的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新产品比例偏低,企业创新的国际竞争力有待增强。

  此外,创新模式呈多样化趋势,技术创新与改进管理相互促进。分行业看,高技术和中高技术行业中,技术创新企业的比重普遍高于传统行业,且技术创新的企业比重高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传统行业中管理创新的企业比例普遍高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中工艺创新的比例较高。结果表明,目前,高技术行业主要靠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并且产品竞争激烈;而随着成本优势减弱和技术含量增加,传统行业不仅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更需要通过改进管理来提高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企业的创新活动不均衡不充分。一是企业之间的不平衡,少数创新型企业与大部分跟随企业并存。二是领域和行业间的不平衡。高铁、特高压、航天等少数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处于世界前沿,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关键技术不足,高端装备和关键部件依靠引进和进口。三是全球知名企业较少,与制造大国的地位不相称。

  与此同时,影响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也值得关注。

  一是人才与激励机制。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按照重要度排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和激励机制是影响创新的最主要因素,其余依次是企业管理、信息、投入能力和优惠政策等。当前,企业对各类影响因素的认同度普遍提高,内部激励机制和企业战略对创新的重要性前移,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关注创新,而且企业认识到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

  二是企业盈利能力与研发投入能力。企业的盈利水平影响创新投入能力。与国际高技术制造业相比,中国高技术行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R&D)强度偏低。除了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装备制造业的R&D强度高于2%以外,计算机、医药、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的R&D强度均低于2%。而国外同类高技术行业的R&D强度均高于5%。

  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和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根据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按照政策效果的明显度排序,60.4%的企业认为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效果比较明显,其余依次为吸引和培养人才、R&D经费加计扣除、高技术企业减免税等。同时,创新型企业普遍呼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根据使用率排序,制造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依次为技术秘密、商标注册和申请专利。

  四是企业管理水平。通常,管理能力强的企业能够有效组织创新要素,创新效率较高。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表明,在40个制造业比例较高的国家中,中国企业的管理指数低于平均水平。因此,要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

  还要看到,企业治理结构也影响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有利于建立激励创新的管理机制。根据统计分析,在各类治理结构的企业中,股份制公司的创新投入强度和创新产出效率最高,说明改进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企业创新投入产出也有较大影响。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