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研究院研究员杨光松承担一项前沿课题研究,坚持依靠自主创新给项目“托底”。他带着科研团队转战大半个中国,苦战半年多,终于突破思维、材料、工艺等方面难题,掌握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让创新成果与战场无缝对接,实现了独立知识产权。
在火箭军的“创新数据库”中,有很多像杨光松一样的科研人员,他们夙夜攻关,取得了众多处于科技前沿、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导弹自动化测试系统”使中国导弹测试技术一步跨入领先行列;建立“大型指挥自动化系统”,标志着火箭军“中军帐”日趋现代化;“战略导弹训练模拟系统”等系列成果,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全武器系统训练模拟仿真。
士官迟洪亮为提高装备使用效率,自主研发出“汽车发动机气门导管安装器”“汽车发动机气门口单飞刀铰刀”“汽车燃油供给抢修装置”等成果,运用于训练实践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4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迟洪亮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士兵发明家”。
某导弹旅装备3次换型,武器装备每发展一步,创新标准就提升一分。“某新型导弹模拟训练装备”实现从“模拟训练装备”到“仿真训练系统”,再到编写几十万行软件代码的第三代“数字化”训练弹,科研创新“三级跳”为提高部队战略能力发挥重要作用,成果两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