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京剧名家王蓉蓉释疑 怎样学张派更科学?
http://www.CRNTT.com   2020-04-12 15:12:11


 

  “但随着大量演出实践,每个人的演出,同样的流派,同样的老师教,但十个人出来一定是十个样。每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对艺术的认识也不完全一样。”王蓉蓉说。

  她也提到了自己当年学习的经历。改革开放初期,张老师那时候恢复传统戏,像《望江亭》《西厢记》《春秋配》《银屏公主》《女起解》,那时候他已经将近60岁了,他的嗓音条件跟他年轻时候,三四十岁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时张君秋演《龙凤呈祥》,王蓉蓉演其中一个宫女。那场戏对张派的戏迷影响特别大。但其实,那时候张君秋的声音已经不是他最佳的状态。为了那场演出,他提前三个月吊嗓子,天天吊。

  “他那时嗓子已经变宽了,再加上他的性别,已经是60岁老人,再加上那么多年的荒废,以前那种好听的声音已经没有了。可是我们的很多专业演员就学他那种特别宽的嗓子。人们那时有一种观念:张派的嗓子就是宽厚,没有那么粗的嗓子就不是张派。”王蓉蓉说。

  现身说法

  自己也曾走过弯路

  王蓉蓉说女人的嗓子细,男人的嗓子粗,还有年龄问题,年龄小肯定细,年龄大肯定粗,但很多人不顾这些,只知道死学,“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那时还没毕业,不到20岁,跟张先生学《赵氏孤儿》。那时他刚调入中国戏曲学院。”

  “《赵氏孤儿》里‘天各一方’我就唱不上去。因为我模仿,嗓子没那么宽,我非得撑成那么宽。这个后果就是我没有高音了。张先生就说我嗓子像就糠萝卜似的,没有‘实心’,没有亮音儿,就追求‘厚’度,结果嗓子全闷了,横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