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代表,临床心理学家Dr. Judy Kuriansky表示,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把爱传递给每个人,我们要知道,我们存在于同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人是有可塑性的,复原力可以使得我们从创伤中走出来,如果创伤后成长,我们就会变得更强大。她也提到了心理学上的思考中断法,即当人感到消极时,就要更专注于积极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消除负面的认知,拍拍手,鼓励自己,说出积极的想法。当感到恐惧时可以深吸一口气,自己对自己说“我很安全”,用呼吸去放松和重拾活力。她说,我们要感知自己的力量,不论年龄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释放情绪。
美国心理学会和国际心理治疗研究学会会员、国际华人心理与援助专业协会首任主席段昌明表示,干预也好,或者自助也好,都要用我们的文化智慧和心理科学。我们一定要走出来,从一些困境、一些悲伤里走出来,这是很重要的,还要从低处向高走。最重要的什么?走向健康。我们在做自助的时候,或者对他助他的时候,一定要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智慧,让自己面对困难情况下不倒下,不放弃我们的文化意识和智慧,会成为我们自救的最有力和最可取的工具。我们文化里面教会我们永远都在危中有机,化危为机,或者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这些辩证思考是对我们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你要想抗击焦虑有效的话,还需要有信心和希望的基础。那么我们中国人常常讲的“没有不会到来的春天”、“人定胜天”或者“事情总会好起来”的等,都是会起到很大的安慰作用。
另一方面就是心理科学。心理科学其实给了我们很多工具,如果我们知道这些工具有效的话,我们也许能够把它结合在我们的自助和助人里。心理学告诉我们强化的发生和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强化的东西,我们就应该多给注意力,不想强化的东西就少给注意力。不管怎么样,懂得这个原则的话,在干预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的放矢一点,再者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是积极的情感会在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在瞬间的行动系统就是思考行为的系统中会给一个拓展效应,也就是让有积极的情感,就会让人看到更多发生的积极的事情,增加信心和满意度,这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我们不要把精力全部放在那些负面性东西上,要多给积极的东西一些机会。
人是社会动物,其行为和感受都是与社会的环境和人间互动紧紧相关,所以把人完全个体化是不符合人性的,也就是说自助也好,他助也好,如果想要人健康,一定要在提高社会的健康环境上下功夫,切切不要把它个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