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绿色湾区需更多“滨海湾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19-03-27 08:58:13


  中评社北京3月27日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章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态环境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突出短板。尤其在以“世界工厂”闻名遐迩的珠三角地区,40年来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模式起步,随着制造业壮大,在生态环境方面已有太多欠账。就如纳入东莞滨海湾片区的“中国服装之都”虎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长安等镇,多年来在为国家创造了“金山银山”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像塞古涌这样的“龙须沟”。

  经济日报发表记者郑杨述评文章表示,滨海湾新区短短一年多时间所发生的巨变,为我们增强了早日还清生态欠账、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国际一流湾区的信心,更为其他地方建设“美丽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在调研采访中发现,滨海湾新区的许多经验做法,其实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高度吻合,能够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文章分析,搞生态就必须要花大钱吗?滨海湾新区用实践告诉我们:并非如此。漫步交椅湾启动区的湿地公园,虽不见名贵花木,却随处可见打造高品质生态景观的匠心及节约资金、资源的苦心:盛放的格桑花花籽,是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孙世宏从自己当年的援藏地西藏林芝托人带来的;滨海步道旁如曲水流觞般的溪流景观,是新区干部就地取材在海边捡拾生蚝壳铺于溪底打造的。新区干部还经常利用工作余暇到湿地种番薯、捡垃圾,数月间便实现了启动区绿化全覆盖……

  如何才能又快又好地实现生态修复?滨海湾新区依托原有的生态本底、因地制宜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做法可谓一条捷径。在寸土寸金的新区,大面积规划滨海生态廊道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农业公园,用原有的“山海河林田草”资源构建起“一廊三绿心”的生态格局;在滨海湿地上种植莞香树、莞草等本地特色植物,培育起由红树林、芦苇、兰花草等多样性植物构成的沿海生态屏障……一系列措施,迅速提升了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又黑又臭的塞古涌,经清理后栽上红树林、莞草,3个多月间便实现了水质转好,鱼鸟回归。

  生态建设的成败,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看清了这一点,滨海湾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一方面从源头开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OPPO智能制造中心、紫光芯云产业城、平安威远岛智慧城……一系列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项目,为未来产业实现绿色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森林绿道、滨海湿地步道等公共慢行系统建设,着力培养人们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文章最后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会再走多年前竭泽而渔的老路。我们期待着大湾区各地在绿色发展方式上进行更多有益探索,让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早日建成。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