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70年财政增收3000倍,民生保障今非昔比
http://www.CRNTT.com   2019-09-26 08:53:32


  中评社北京9月26日电/9月24日上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举办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70年来,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增长了近3000倍。现在一天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8个年头的规模。财政“蛋糕”不断做大,为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新京报发表评论表示,财政规模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中国财政支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长近3000倍,这既意味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也意味着,财政对民生的投入也实现了巨大的增长,民众获得感得到极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很小: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而当时,中国有4亿人口,财政收入平均到每个国民身上,仅有15.5元左右。而到了2018年,中国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83352亿元,人均财政收入约13144元,两相对照之下,财政之于民生的改善,可见一斑。

  文章分析,要说财政对民生的改善,无非体现在扶贫、养老、基本医疗等诸多方面。而我们不论是从直观感受还是从具体的数据来看,70年来财政对民生的改善都是天翻地覆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国人还普遍吃不饱肚子;到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社会救济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财政收入更是大幅增长,以此为后盾,民生大礼包也越来越多:免除农业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建立覆盖城乡的低保制度……凡此种种,都是财政收入倍增给民生带来的红利。

  不妨拿刚刚过去的2018年为例,当年,全国扶贫支出达到4770亿元,增长46.6%;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增长11.4%;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增长9.4%……这些涉及基本民生的支出,增速均明显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的增速。这说明,当政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用于民生的支出就越来越多,民众也就能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要看到,随着中国财政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用于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方面的支出也日渐增多,这些也都是民生改善的“基座”。不断延长的高铁、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横跨南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繁荣发展的电商经济等,都为民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这背后,丰厚的财政收入功不可没。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实行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民生改善的力度。实施减税降费,通过降低企业税率,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等,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都得到相当程度的减轻。这也对稳增长、促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民生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政府支出则在不断地“瘦身”: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确保财政更多地用以照拂民生。一松一紧,就能更好地实现财政“用之于民”的目的。

  文章最后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民众由普遍贫穷到接近实现全面小康,中国财政对民生的改善作用是巨大的,而新时代财政“蛋糕”越来越大,改善民生就更有底气。相信,随着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民众的获得感也将得到持续增强。当然,也要认识到,持续改善民生,提高财政收入、加大财政的民生支出外,也要做好开源,特别是用好社会融资,为改善民生夯实基础。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