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图片来自论坛直播截图) |
中评社香港7月11日电(记者 张心怡)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发起的2020大湾区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新冠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展望”昨日于线上直播举行。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发言中指出,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方面都非常迅速的出台了多项措施,发达国家,包括新兴市场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力度都非常大,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出台的刺激措施是相对克制的。
为何中国的刺激措施相比西方国家更加克制?朱海斌从三方面作出解释。第一,本轮危机是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所导致的经济停摆,财政和货币政策只能起到纾困和缓冲的作用。因此,防疫效果直接决定了到底需要多少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由于中国等国家和地区防疫上相对更加成功,所需要采取的纾困或支持力度明显比欧美和其他疫情更严重国家的迫切性更低。
第二,从政策决定来讲,由于2008年的4万亿政策成功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反弹,但也在过去十年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因此,本次疫情的应对,中国更多是一步一步看具体疫情情况和经济数据来相应的增加政策刺激。而欧美国家在2008年、2009年的危机里,政策路径的选择跟中国当时有非常大的区别。
第三,欧盟的刺激政策与中国的刺激政策有非常大的不同。中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企业部门的纾困政策,包括降税减费,对企业纾困支持。第二是对家庭部门直接纾困政策,包括发放现金券、发放现金,包括减税。第三是刺激增长、刺激国内需求,中国比较明确的是通过向基金、5G方面的投资,来提升国内内需和创造就业。从政策分配来讲,欧美或其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基本集中在前两个领域,纾困为主,主要针对企业和家庭部门的纾困,而中国针对家庭部门的纾困政策基本为零,只有在一些地区性的少量现金券的发放。
在朱海斌看来,欧美针对家庭部门的纾困,从短期来讲有利于维持对于家庭部门,包括劳动力市场提供一个修复的环境,但如果在疫情控制上进展比较缓慢,不能创造足够就业的话,对于未来一波接着一波纾困的需求,财政上到底有多大的可持续性,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谈及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朱海斌认为巨量的债务问题对全球金融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更长远角度来讲,如果大家都不停放水、不停通过财政刺激,会不会诱发像大萧条之后或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解体或当前美元为主导的国家信用货币会不会出现重新寻锚的过程,这是未来面临的巨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