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社会融合与统一后台湾的长治久安
http://www.CRNTT.com   2023-11-12 00:12:16


 
  三、两岸社会融合是保证台湾长治久安的基石与基本元素

  两岸社会融合是统一后台湾能否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与基石。无论是江泽民、胡锦涛,还是习近平,大陆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要不留隐患地解决台湾问题,从而达成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的治理目标。如何实现长治久安?从岛内角度看,必须要解决长期存在的政党对立、蓝绿对立、南北对立和世代对立,实现社会和解。从两岸关系看,如果说两岸经济融合是长治久安的经济基础,那么解决两岸对立,实现两岸社会和解,建立情感联结和共同认知,通过两岸社会融合达成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则会为统一后的长治久安奠定强大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当然,在长治久安问题上,两岸社会融合固然体现了软实力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必须通过社会融合机制,依靠制度的力量,依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化解两岸的固有矛盾特别是新产生的矛盾,这样才会消除近忧与远虑,确保统一后的长治久安。

  两岸社会融合也是实现统一后台湾长治久安的最基本元素,具有非常强的粘着力,而这种粘着力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共同理念和共同价值的生活化,也就是逐步将政治、文化与精神层面的诉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实现两岸社会融合的生活化。大陆一些学者也已注意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陈先才提出,日常生活是影响两岸跨境民众身份认同变迁的最重要方面,因而要推动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融合,建议在台胞聚居集中的城市,考虑简繁体字混合使用,从而创造出某种两岸都比较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味道。④施玮等提出,移居大陆台胞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之所以存在着“小圈子”现象,是因为这种方式更加小型化、私人化,可以使台商将“触角深入到当地社会日常生活中”。⑤朱磊认为,两岸社会融合的互动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生活交融反映了社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饮食、求学、购物、交通、住房、求职等方面。总体而言,两岸社会融合始于生活,学者们自然将生活的交融大多限定在物质和生活环境层面。社会虽然是由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但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所形成的集合体。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社会融合定义为人和人的生活的浑然一体。两岸社会融合固然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融入生活”与“生活化”显然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生活化并不能仅仅要求在物质层面上实现融合,而应更多地追求共同理念和共同价值等精神层面的生活化。这样一个有机的社会融合,才能成为两岸统一后长治久安的基本元素。

  四、两岸社会融合的基本路径

  结束两岸政治对立。政治对立是实现两岸社会融合的主要障碍。南开大学教授朱磊曾将两岸社会融合的内涵定位在一国民众的不同群体之间通过多方面的互动、理解与认同,实现经济、政治、生活和文化四个领域的平等与基本认同,消除因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的相互之间的隔阂与不适应。⑥实际上,两岸社会融合要解决的问题远非是双方之间的隔阂与不适应,因为两岸间的敌对状态并未结束,双方的统“独”矛盾毫无疑义是对抗性的,因而作为未完全统一国家,要实现双方的社会融合显然是更加艰难的。只有消除了双方间的政治对立,两岸社会融合的障碍才会迎刃而解。

  从单向融入向相互融合推展。从两岸融合发展的现状看,无论是双方的经济关系还是人员往来,目前尚停留在台湾对大陆单向融入阶段,也就是以大陆为主体的融合,从单向融入到相互融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人员往来看,在大陆就学、就业、创业、生活的台胞众多,而在台湾工作、生活和学习者除陆配外,可谓人员寥寥。这也正是学界大多以台胞单向融入大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比如:胡石青的《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促进台胞融入大陆的思考》(2021),施玮等的《移居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研究现状述评》(2016),胡苏云的《上海台湾人的社会融入分析》(2006)等等。总体而言,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工作基本上是单向融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实现了“我中有你”,但并未实现“你中有我”。即使是融入,一方面因大陆民众受到诸多限制入岛困难,存在明显的不对称和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台湾民众在融入大陆时,虽与大陆民众有了共同生活和工作经历,建立了某种共同记忆,但因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不同,建立感情联结和认同仍需一个蜕变过程。大陆学者尚红娟等就“大陆经历”对台湾青年的影响的调查发现,台湾青年在大陆的生活社交圈以台湾人为主,55%的朋友来自于台湾,大陆的朋友占到三分之一左右,高中职学历的青年,其台湾朋友的比例高达86.67%。⑦另外岛内一项针对长期居住在大陆的台胞所进行的“子女教育”、“亲近私交”及“退休计画”的研究发现:愿让自己子女就读“当地学校”者为24.5%,“亲近私交”主要仍为台湾人为主的占79%,未来一定或可能退休计画会留在大陆生活者,只占11.5%。⑧这些调查发现与研究结果,虽然并不能代表有大陆经历或是在大陆长期居住台胞的整体面貌,但从中却可以窥见部分受访者在内心世界上对于融入大陆的真实想法,他们对大陆社会的融入度显然不高。

  创造条件进行两岸“小而美”模式的广泛社会对话。两岸社会融合的前提是要进行广泛社会对话。双方可以就台湾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包括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如何得到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如何得到充分保障,在国际上如何更有尊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持续进行社会对话。逐步“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不断增进理解,拉近心理距离”,厚植两岸社会融合基础。两岸社会对话应从大型会议的文宣模式转为以闭门意见交换为主的“小而美”的互动模式,筑牢筑实两岸社会融合的底部基础,实现有感对话和有效对话。2023年7月,马英九基金会邀请大陆北京大学等5校37位师生赴台交流参访,充分展现出两岸青年学子间的善与美的社会对话,为持续紧张对立的两岸关系增添了一股暖流,得到了两岸社会广泛关注与好评。

  加强两岸社会融合的顶层设计。两岸社会融合需要置于“两制”台湾方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台湾同胞如何参与“两制”台湾方案的民主协商,如何参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又如何为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巨大机遇?随着这些关键性问题的设计的清晰化,必将为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和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大选择空间和新的动力。

  五、结语

  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社会融合之路将十分艰难,并不会一蹴而就。除了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势力的阻挠、干涉之外,岛内惧怕统一的焦虑感也难以打消,以所谓社会制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抗拒统一的社会思潮仍在岛内涌动奔突。两岸交流的扩大与深化,在多大程度上、在多长时间内能够促成社会融合的进展,我们对此还要有足够耐心和定力。台湾社会对大陆对台政策的疑虑和抵制,必须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制度性安排着手,既要弥平两岸差异,也要尊重差异。此外,从两岸社会融合的本质看,当下主要应该解决大陆对台政策的入脑入心问题,也就是要在建立两岸情感联结的基础上争取民心,这也是逐步实现两岸心灵契合的必要条件。

  注释:

  ①熊俊莉: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理论与路径探讨,《台海研究》2017年第4期,第1页

  ②民调显示:近九成台民众认同自己属中华民族,http://tw.people.com.cn/n1/2018/1019/c14657-30350793.html

  ③张顺:当前岛内民意发展趋势及看法,第三十届台湾民情研讨会论文集,第168页

  ④陈先才:两岸特色民意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台湾研究集刊》,2014年第4期,第41页

  ⑤施玮、蒋依娴、王秉安:移居大陆台胞社会融入研究现状述评,《台湾研究集刊》2016年第1期,第35页

  ⑥朱磊:两岸社会融合发展初探,《台海研究》2017年第4期,第10-11页

  ⑦尚红娟、张一平:“大陆经历”对台湾青年的影响,周志怀主编:《台湾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论文汇编2016卷》,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208页

  ⑧孙国祥:中国能挑战“历史的终结”吗?自由时报,2018年6月3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9月号,总第309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