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辛旗:共同肩负民族复兴历史重任
http://www.CRNTT.com   2014-08-13 14:51:13


 
  二、从世界局势演变看,甲午之战改变了东亚力量对比,促成了20世纪地缘战略大变局。16至19世纪,在西方海权扩张和商业殖民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发生深刻变革: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建立了共和国,美国南北战争实现了统一,普鲁士德国、意大利完成统一,全世界如火如荼的国家改革和社会改造强化了民族和国家意识。国家至上、弱肉强食的哲学观念蔓延,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丛林法则”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战争经济”披上合法的外衣。当时的亚洲,岛国日本和英国企图联手控制东方海岸线和海洋通道;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受挫后,1891年虎视眈眈地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图谋东方;英、美等国为遏制俄国向远东扩张,扶日抗俄。而日本抓住了机会,充当英美的马前卒。甲午战前,清政府曾想联俄抗日,但俄国顾虑远东铁路尚未修好,陆海军没有把握战胜日本,更希望从中日一战中坐收渔利。出乎意料,清军不堪一击,俄国未及反应,《马关条约》就已签定,日本势力直指辽东半岛,俄国不能容忍日本独占中国东北,联合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在多得3000万两白银赔款后,吐出到嘴的辽东半岛,并发誓与俄国一决雌雄。甲午之战,清政府不仅输在国内整军备战上,更输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大国关系的运筹上。此战对亚洲乃至世界格局影响深刻:日本崛起为亚洲霸主,经历“大正腐败”、“昭和动乱”,一步步滑向军国主义的深渊;英美列强与日本瓜分亚洲的战略利益,导致后来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争夺;俄国加紧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十年后“日俄战争”在东北旅顺打响,并引发俄国战败后的“社会革命”。

  三、从中日关系及亚洲局势看,甲午之战打破了亚洲传统的政治秩序,骄横的日本走上自取灭亡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列岛受益于中华文明,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体,中日之间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史。这一历史进程中,日本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从仰视、平视到俯视,充分显示出日本崇尚实力、崇拜强权的民族特性。仰视阶段: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大批向中国派遣使节,在文化、制度、律令各方面学习中国。但也利用朝鲜半岛内乱,试着挑战唐朝的宗藩朝贡体系,白江口海战使日本认识到唐朝的强大,之后中日保持了900年和平局面。平视阶段:自蒙古入主中原、两次征日失败后,日本认为“涯山之后无中华”,日本是纯正的汉字文化代表。16世纪,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野心膨胀,试图征服中国,率军跨过对马海峡,侵入朝鲜半岛,“壬辰之役”爆发,中朝联军打败日本,又打出了中日200年的和平。俯视阶段:近代以后,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体改革,国力强盛,自认为要代表亚洲,重建东亚秩序。甲午战前,日本宣传满人统治下的中国不再是“三代王制”道统的中国,把清朝改称“支那”。甲午获胜,日本制定了建立所谓黄色亚洲、征服蒙满、肢解中国、驱逐英美、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战略,使日本确立起军国主义体制,绑上武力扩张的战车。甲午战争打破了亚洲传统的政治秩序,清廷被迫割让台湾并失去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俄罗斯、法国加紧吞并外蒙和越南,中国丢掉了所有的藩属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日本按照从西方学来的弱肉强食逻辑,开始对亚洲国家进行疯狂侵略,直至在二战中自取灭亡。可悲的是,日本安倍政权到现在仍不承认战争罪责,顽固坚持军国主义历史观。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