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实现同胞心灵契合 增进和平统一认同
——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
http://www.CRNTT.com   2020-01-27 00:10:36


  中评社╱题:“实现同胞心灵契合 增进和平统一认同——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 作者: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刘佳雁研究员执笔)

  2019年11月17日至20日,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合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文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大学两岸文化研究基地承办,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论坛的主题是“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实现同胞心灵契合”。

  本届论坛继续得到了中共中央台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以及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协助和支持。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黄志贤,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刘兆玄,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主任吴玉良,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等领导与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思想理论界、文化艺术界、宗教界、教育界,包括何雷、陈立、陈晋、王在希、韩永进、李义虎、周弘、杨毅周、郑平、刘东、高朗、洪孟启、杨渡、黄光国、徐泓、余克礼、郭震远等知名人士在内的2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收到论文近百篇。

  本届论坛最显着的特点:一是时代感强。会议主题紧扣习近平“1·2讲话”的精神设置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径”、“扩大两岸青年交流与增进文化认同”等子议题,顺应了新时代建设文化自信增进两岸政治认同的需要,也是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二是台湾嘉宾报名踊跃,与会者规格高。今年报名与会的台方嘉宾近百人,其中包括台湾行政机构前负责人、原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台湾前文化主管机构负责人洪孟启,台湾领导人办公室前副秘书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前主任高朗,台湾原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著名作家杨渡等,规格相当高。三是主旨鲜明反响大,会后好评如潮。四是到场媒体多。本届论坛受到众多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关注,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评社、中新社、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海峡卫视、深圳卫视等近20家知名媒体以及今日头条、澎湃新闻、你好台湾等数家新媒体都对论坛做了深度报导。论坛研讨在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下,两岸同胞如何携手促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共同承担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刘结一主任等领导的致辞在两岸引起高度关注,受到新华网、光明网、中评网、中国台湾网等媒体报导或转载。

  为期两天的论坛由一个主论坛、两场大会主旨演讲和五组分组讨论三大板块构成,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学者就当前台海局势发表了真知灼见。本届论坛保持了前四届论坛沉稳大气的基调和严肃活泼的风格,与会专家学者本着专业精神,充分利用中华文化论坛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不论是纵论两岸形势难点热点,还是探求两岸交流困境及解治之道,无不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了中华文化论坛的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平台作用。

  现将与会部分领导和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按议题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源远流长
  两岸共同中华文化基因无法改变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刘结一致辞并深刻阐述了中华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和牢固的心灵纽带。在两岸交流三十余载的历程中,尽管两岸关系历经跌宕起伏,两岸文化交流始终向前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对增进两岸同胞情感、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向新时代,两岸同胞要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康庄大道上继续携手并肩、相伴而行,不断将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推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不断增进同胞福祉、促进心灵契合,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精神支撑和更蓬勃的生机活力。

  刘结一还指出,扩大深化两岸文化领域交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两岸同胞同受中华文化哺育滋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早已在台湾生根开花、枝繁叶茂,熔铸在每一个台湾同胞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之中。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两岸同胞日益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也是两岸中国人在当今世界文化激荡中昂首前行的根基。近年来,民进党当局和极少数“台独”势力处心积虑推行“去中国化”、“文化台独”,阻挠破坏两岸交流,挑动两岸同胞对立,企图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连结,磨灭台湾同胞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意识。这种数典忘祖、背叛民族的行径,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中华儿女同是一家人,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两岸中国人共同的中华文化基因,任何人、任何势力也都无法改变。

  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郑平代全国台联会长黄志贤致辞时表示,海峡两岸从政治上分隔已近70年,但文化的相通、心灵的契合从未中断。两岸同胞身上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烙印,更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让我们自信。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中华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台独”势力妄图推动“去中国化”,搞“文化台独”,但两岸《富春山居图》的合璧、两岸文化界人士日益密切的来往和共同创造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是任何政治手段打不垮、割不断的。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指出,文化事关民族赓续,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经受过无数艰难困苦,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接续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文化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兴则国运兴。70年来,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迎来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不久,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庆典,充分展现了国家愈发强健、民族愈发兴旺、文化愈加蓬勃的形象气质。文化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纽带、心灵沟通的桥梁。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正处于关键节点。重担在肩,使命在前。我们愿意继续与社会各界、与两岸同胞和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勠力同心、携手同行,让中华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刘兆玄认为,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也始终充满创新的能量和动力。孟子和王道思想中包含的“仁政”、反霸、“民本”、“生生不息”和“同理心”五项思想精髓,或可弥补现行世界西方思维中忽略不同发展水准的国家及其发展速度不同的事实和忽略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两大不足之处。两岸曾长期隔绝,但文化思想领域的交流一直藕断丝连,没有中断。台湾社会对儒、释、道的理解和民俗信仰的尊重,大陆以世界大国的需求重新诠释中华文化的特质,两岸无论是学术、文化交流,都展现了要在21世纪壮大中华文化的目标。

  坚定文化自信
  共同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刘结一特别强调了台湾同胞在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创新性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大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台湾同胞是不能缺席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获益者。两岸同胞应当坚定文化自信,维护好共同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密切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时代的内涵,推动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繁荣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共同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重点阐述了“为什么要讲文化自信”。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把文化自信和道路、理念、制度三个自信并列,提出“四个自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大陆的发展道路开拓到今天,越来越需要从文化角度来观察、思考、梳理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容规定性。这是增强其他三个自信不可避免要做的一件事情。二是对两岸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容或者标志之一,就是实现文化的复兴。三是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确实面临着一个文化自信还是文化他信的问题。

  陈晋先生进一步认为,文化自信属于在认识和实践、言论和行为相结合的基础上,展示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包含了文化自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新三层内涵。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昨天创造了什么样的文化,今天承享着什么样的文化,明天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文化。文化自知,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贵,在于它能激发原有文化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文化自信与实践走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然要落实到个人自觉、民族自信和国家自强的现实走向。而且,文化自信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概念,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政党的文化体系对比、冲突乃至对抗背景下,延伸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中国近代以前,中华民族基本上不存在是否需要文化自信的问题。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形成的。因此,中华民族这种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是引出文化自信问题的基本前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