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 |
中评社北京4月29日电/过去3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陆经济高增长、低效率、大投资为特征的旧增长模式基础上。当前,旧增长模式的退出已成定局,而以高效率支撑的中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发展模式开始启动。这对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既有新的挑战也有更大机遇和动力,如何顺应新局,升级两岸“命运共同体”基础、尽快启动两岸经济合作新常态,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新课题。
一、两岸经贸合作进入新常态
首先,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规模维度看,已进入新的阶段。在两岸贸易合作方面,2001年至2014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台湾总出口的比重、台湾自大陆进口占台湾总进口的比重、台湾对大陆贸易额占台湾总贸易额的比重分别从2001年的3.9%、5.5%、4.6%上升至2014年的26.2%、17.5%和22.1%。自2003年始,中国大陆一直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顺差来源地。在两岸直接投资方面,自2002年台湾对大陆投资占台湾对外投资的比重过半,达到53.4%以来,自此,该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截至2014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2336个,实际使用台资611.5亿美元。另外,自2009年6月台湾开放陆资赴台投资以来至2015年1月,台湾累计核准陆资赴台投资件数为631件,核准投资金额共12.46亿美元。
其次,从两岸经济合作制度维度看,已搭建了两岸特色的制度性框架。2008年以来,两岸签署了包括ECFA在内的21项相关协议,在两岸货物、服务和要素流动的需求快速增加的基础上,共同搭建经济一体化制度框架,开始了推动两岸货物、服务和要素流动方面的无障碍化进程。具体而言,第一,在两岸贸易合作制度化方面,纳入ECFA早收计划的806项产品在2013年1月1日已经全部降为零关税;第二,2012年两岸签署“海关合作协议”,进一步健全了两岸贸易的自由化与便利化机制;第三,在两岸投资合作制度化方面,2012年8月两岸签署“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一改两岸就赴对方投资以及吸引对方投资等事宜各自单边立法的现状,明确了双向投资正常化与自由化的大方向。
再次,从两岸经贸合作的产业维度看,两岸产业合作已开始进入操作阶段。截至2014年底,两岸产业“搭桥专案”项目,已举办了57场“搭桥”会议,逐步形成“一产业一平台”的合作模式,提供了两岸产业合作与交流,两岸产业、企业的直接对接提供了平台。此外,依据ECFA,两岸组织建立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并在这一委员会下建立了两岸产业合作小组、两岸产业“搭桥专案”、“两岸产业合作论坛”以及“两岸产业合作共同意见”等组织与政策为平台的产业合作机制,为促进两岸产业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提供了一个功能性协商与联系机制,开启了两岸产业合作制度化进程。
二、新常态面临的挑战
1、岛内特殊的政治经济制度约束的挑战。首先是台湾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阻碍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台湾建立在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严重分歧之上的政治制度和政党政治结构,使台湾的任何政党都不可能真正赢得社会广泛一致的认同,任何政党执政都会面临反对党一方的顽强阻遏,在两岸关系议题上尤甚。这种高度对立的政党格局使政党争斗的结果是社会的力量很难有效整合,造成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延宕。
其次,对国家、族群认同的严重分歧导致台湾部分朝野精英对两岸经济持续融合心存疑虑,认为持续密切的两岸经济关系,将使台湾受制于大陆,回旋余地日益狭小,而且一旦大陆经济或两岸关系出现较大波动,台湾的经济就有可能遭受冲击,从而影响台湾的经济安全。受这种舆论的影响,岛内民众担心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的受访者一直超过60%。
再次,由于岛内制度设计的问题,部分岛内民众认为他们并没有感受到2008年以来形成的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局面及两岸相关协议的签署对他们生活及就业的正面影响,反而认为相关协议只对岛内权贵有利,两岸经济联系的持续深化将会使他们在生活、就业等方面成本更高。
2、国际经济秩序新调整的挑战。从全球角度看,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其中TPP、TTIP及TISA等的主旨是构建高标准的贸易投资新规则,巩固美国在制定国际经济贸易游戏规则中的领头羊地位;而中国大陆等新兴经济体则推出多边RCEP 、FTAAP和各种双边的FTA,则希望建立更为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减少发达国家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台湾如何选择,将对其经济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从区域角度看,美国“重返亚洲”的经济、军事战略也对两岸经济关系形成挑战。可以设想,如果美国“重返亚洲”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复兴,并形成美日这一经济—军事同盟,而两岸又迟迟难以形成政治对话机制,台湾面临的抉择就是:加入以美日主导的经济—军事同盟,还是在重建两岸的政治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参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
3、国际产业新突破的挑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的竞争,不只是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还是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竞争。面对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 “再工业化”或“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中国大陆的“中国制造2025”,两岸在产业层面的合作面临重大挑战。尽管台湾高科技产业仍能在全球科技产业链条中拥有一席之,但当前大陆台资企业的代工化、部落化、外向化的经营结构,很难面对新常态下两岸经济合作和国际产业新突破的挑战。
三、把握新常态启动经济合作2.0
面对大陆经济的“新常态”、国际经济秩序的“新调整”以及产业“新突破”,应尽快启动两岸经济合作2.0,为此提出几点思考。
1、宏观上要找到深化合作新动力。面对“新常态”、“新调整”、“新突破”,两岸深化经济合作的“新动力”主要还在两岸经济合作,主要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层面的新动力。随着大陆经济新常态相关政策的落实,大陆市场准入将进一步放宽。投资的市场准入和贸易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宽松,将使台商投资贸易的总体环境更为优化,并为两岸产业合作拓展新的增长点;二是区域合作层面的新动力。随着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个自贸区政策的落地,将有助于两岸次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快,有助于两岸地方经济往来及合作的深化;三是制度建设层面的新动力。推动包括ECFA在内的两岸21项协议的落实和延展,将为两岸尤其是台湾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
2、产业上推动全面深化合作。首先是两岸核心经济群的合作。如基础设施、能源、金融、交通、电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在经济上形成命运共同体;其次,推动两岸全产业链的合作,尤其要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着力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使两岸产业链、价值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同享繁荣、共担风险;第三,关注和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两岸企业尤其是有引领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新突破”的两岸小微企业的合作,可考虑设立“两岸产业合作专项基金”,使两岸和平发展的红利由更多人来分享;最后,大陆相关方面和大陆台资企业要合力深化在研发、品牌、市场、资本等方面的合作,共同面对国际产业新突破的挑战。
3、国际上要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当前,大陆经济国际化进程明显提速,“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FTAAP、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各种双边合作多边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如RCEP、中韩、中澳、中日韩等经济组织和经济规划已开始实施或加紧推动,显示中国大陆已积极参与到新的国际经济规则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进程。与此同时,一些具体项目也开始推进,主要有四大重点建设领域:一是推动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二是加快亚欧互联互通建设;三是扩大国际金融合作;四是推进海上合作。无论从新一轮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产业链重构、或是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两岸有必要共同探讨与两岸共同参与新的国际经济规则、全球价值链重构和区域重大建设的合作的可行途径。
作者曹小衡系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