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儿童剧和戏剧教育从方框走向圆圈
http://www.CRNTT.com   2021-01-15 20:00:53


  中评社北京1月15日电/据文汇报报道,一群8—12岁的小学生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演出《山海经》;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13岁的一群孩子在“演艺大世界”长江剧场的舞台上,撑起一部全英文演出的百老汇原版音乐剧《ELF》……这些作品被作为 “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的可见成果——过去的这一年,剧场演出受全球卫生事件困扰,陷入循环停摆, “戏剧教育”和“教育戏剧”的观念却愈发频繁出现在大众生活中。

  近年来,戏剧从业者和越来越多的大小观众以及为人父母者达成共识, “儿童”是儿童剧和戏剧教育的主体,“把舞台交给孩子”和“成年人演戏给孩子看”是同等重要的。更进一步,戏剧和教育相遇,追求的最终结果并非镜框式舞台上的“汇报演出”,而是如《山海经》现场给予成年观众的触动:在质朴活泼的舞台流程中,人们看到孩子参与创作的“过程”。这恰如资深编剧李婴宁所期望的,随着戏剧成为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环节,戏剧从方框走向圆圈,这将重塑一代人对戏剧的认知和体验。

  在“孩子做给孩子看”的作品中,完成思考与共情

  全儿童班底《山海经》最初的版本是由一群北京的孩子完成的,曾上演于乌镇戏剧节,也曾在几年前参与过爱丁堡国际艺穗节。这次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版本,班底换成上海的小学生,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整年利用周末时间的工作坊学习和排练。这个作品在观感上是很天真的,无论是当年在爱丁堡首演的英文版,还是眼下的中文版,它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地呈现儿童的视角和儿童的能力,成年指导教师给予了大量辅导和帮助,但它本质上是一个“孩子做给孩子看”的作品。

  舞台剧《山海经》的情节很简单:一个男孩在课堂上分享父亲告诉他的“山海经”故事,故事的细节和同学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版本不一样,男孩为此被奚落、被孤立,陷入自我怀疑的他在梦中见到《山海经》这本书变成精怪,书精带他进入传说的世界,他们共同经历了一则传说在时光中经历的变化,书精借此提示男孩,这世上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讲述,想象与叙事的实践比它的结果更重要。这台演出的趣味不在于情节的构建,而是孩子们的演绎,他们把一台戏剧做成了流动的角色扮演游戏,每个人的身份是滑动的,自由地穿梭在“课堂”和“神话”两个时空中,“扮演”的痕迹在他们的身上是透明的,在戏剧身份的流动置换中,对“立场” “共情”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呈现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