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战国竹简推动秦人起源及楚国诸王居所研究
2008年7月15日下午,一位远道而来的神秘“客人”抵达清华园。它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清华简”的近2500枚珍贵竹简。
简的年代,据AMS碳14年代测定,为公元前305±30年,相当于战国中晚期之际。
中国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用“极为罕见”评价清华简:“近年出土材料中,清华简最为重要,以后还能不能出这样的资料,还能不能出更重要的资料,这都很难说;清华简出来以前,谁也想不到有这么一批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
为了复原这份幸免于焚书坑儒与秦汉战火的重要历史“拼图”,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牵头,启动了清华简研究工作。
2009年,李学勤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仪式上表示,根据初步试读与缀合编排,清华简大约可分做65篇以上,按照团队的整理速度,大约每年出版一册整理报告,需要15年的时间才能全部整理完成。
在已经发布的成果中,清华简推动了秦人起源、楚国诸王居所等先秦史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发现了“中国最早小说”《赤鸠之集汤之屋》,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工具……
2011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收入已经失传2300多年的历史著作《系年》,揭示了秦人祖先从东方西迁到甘肃一带的历史之谜,以及大众耳熟能详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记载的错误之处。
2014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公布,其中的《算表》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堪称最古老“计算器”,可计算乘法、除法以及开方,填补了我国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
(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