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0日电/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已开始加大。上周,在国务院召开经济形势专家与企业家座谈会之后,央行周五出人意料地新作了一笔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向市场释放长期资金。要知道,当天还是省级城商行迎来第二次降准实施的日子。18日,央行更是重启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且4年多来首次下调利率,幅度为5个基点。
证券时报发表记者罗克关评论文章表示,继月初下调MLF利率之后,这是央行本月第二次下调政策利率,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明确,就是要引导利率进一步下行。考虑到7天期逆回购利率是银行间批发资金利率的参考基准,MLF利率则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参照基准,这两大政策利率先后下调,银行体系资金来源端与资金运用端价格都会跟随下行。市场普遍预计,LPR利率也会跟随下行,而且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同时下调的概率很高。
在10月份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市场就已经对政策放松有了预期。目前看,经济短期下行的压力有所加大,而从国内外环境看,制约政策放松空间的诸多条件有所改变。当前,除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仍有上行压力,对政策宽松幅度有所制约之外,其他多项指标均显示货币政策应该适时有所调整。事实上,昨日央行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也是延续了下半年以来政策预调微调的主线。
文章认为,这样的调整,不应该被视为新一轮降息周期的开始。当前的政策宽松幅度,会一直持续到经济企稳并出现反弹为止,这需要一段时间。但从过去两年的经验来看,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比较高,我们很难预判一段时间之后经济运行的动能是改善还是恶化。这也决定了未来的政策基调仍然是相机而动。这正是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增强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精准把握好调控的度,加强预期引导,警惕通胀预期发散”的含义所在。
文章称,从以往的规律来看,货币政策适度放松之后,市场上各类资产价格的反弹预期难免会卷土重来。在当前内外环境不确定性高,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还在转换之时,平衡好“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之间的关系殊不容易,相关配套政策也应适时跟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