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成昆 |
|
李小勤 |
刘成昆:澳门需加强打造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我想谈谈澳门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这一议题。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不断演变的今天,纵观世界著名创新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历程,可发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综合竞争力,而城市综合竞争力归根结底又源自于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澳门是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四个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世界和亚洲重要的国际城市,自1999年回归以来,经济增长迅速,然而波动性亦较大且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如何利用自身独有优势在大湾区城市群中发挥引领、支持、辐射、聚合作用,将关系到澳门在华南、中国、亚洲、葡语国家和地区及全球的定位和可持续发展。
我和研究团队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将澳门与国际创新城市样本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样本进行比较,以发掘澳门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全球创新指数”的框架为主,在参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检测报告”、“中国创新指数”、“国家创新能力指数”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实际,兼顾资料的可获得性,构建了“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由三个层级组成,包含6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和31项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中包含制度、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科技和知识产出。从研究方法上,采用熵值法对科技创新指标进行计算,具体计算过程就不作介绍了。
我先谈一谈澳门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球城市的位置:通过重点选取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 20 个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作为重点评价对象,例如纽约、悉尼、多伦多、首尔等,研究得出澳门当前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所选取的20个样本城市中位列第18名,与伦敦、北京、纽约等第一梯队城市仍有较大的差距,但正逐渐接近台北、首尔等城市,并已超过马德里。
通过对20个样本城市具体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到全球科技创新城市6项一级指标评价结果。制度方面。可以发现澳门在监管质量的表现已与伦敦、香港、新加坡等世界著名创新城市较为相近,但在法治环境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通过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的商业法律法规,提高投资者对于财产权、合同执行质量的信心,以优化法治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与刺激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人力资本与研究方面。可发现国际上公认的创新城市在人力资本与研究方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世界知名高校数量与综合实力强劲,二是R&D研发强度较高,三是科研人员与科研人才储备充足。澳门在上述三项指标方面与世界著名创新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澳门在大学指数方面远低于伦敦、北京、纽约、香港等城市,在今年9月11日发布的2020年世界高校综合实力Times Higher Education Ranking排行中,澳门有澳门科技大学与澳门大学两间高校入围,其中首度跻身排行的澳门科技大学的科研实力提升较为显着。目前澳门的综合实力已与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等城市相当,但全澳高校综合得分约为第一名伦敦的2/5和香港的1/2,高校整体综合实力亟待提升。其次,全职科研人员比例不到香港的10%,一方面是因为修读科技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前澳门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相关科技产业比重较低,缺少相应的就业机会,最后人才交流就业的管道也尚未完全打通。澳门可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在积极推进产业多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端人才引进鼓励政策。
基础设施方面。与伦敦、纽约、柏林、香港等科技创新城市相比,澳门在ICT普及率(在固定/行动电话使用及家用电脑/互联网普及度)与ICT利用率(个人互联网使用率及固定/移动宽频使用率)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市场成熟度方面。澳门当前城市GDP体量较其他科技创新城市处于较低水准。澳门与香港一水之隔,享有相似的优越地理位置与金融市场时差优势,有打造成为世界经贸活动枢纽的天然潜力,但澳门金融业的发展受限于本地经济规模小,引资能力弱,市场范围十分狭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黄金与证券市场也主要以香港市场为重要依托。澳门未来可效仿香港的经验,一方面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GDP;另一方面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的基础上,鼓励境内外企业来澳发展,推动金融开放性。结合澳门“中葡金融服务平台”角色,全力推动包括融资租赁、中葡人民币清算和财富管理在内的“特色金融”产业发展,并逐步丰富“特色金融”内涵,或效仿“沪港通”、“深港通”与“债券通”的成功经验,在保持开放的国际制度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澳门与内地经济的深度融合。
商业成熟度方面。香港、新加坡、阿姆斯特丹的FDI流入净值占比稳居前三位,这与其开放的金融政策与较为成熟开放的资本市场密不可分。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亦起到了显着的人才集聚作用,吸引了众多高端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构建了“吸引人才——城市发展——进一步吸引人才”的良性循环。但目前澳门的高素质人才储备与外商直接投资水准严重不足,制约了澳门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科技和知识产出方面。可以发现:在新增企业数方面,北京远高于其他城市,地区的创业表现极为强劲,环渤海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极大地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此外得益于地区中的知名高校,伦敦、纽约、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的科技论文产出优势明显,为新知识的产品实体化奠定了基础;最后在产出效率方面,纽约的新知识溢出效应较为明显,而香港与新加坡的产值产出效率较高,阿姆斯特丹的资本溢出水准较高。这些都是澳门可借鉴加强的方向,澳门应重视高校科研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提升高校的科研产出水准;并完善鼓励性政策,刺激地区创业与新科技产出的应用。
我还对澳门科技创新能力在大湾区城市群的位置进行了比较。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科技创新排名来看,澳门位列第五。深圳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远高于大湾区其他城市,属世界一流水准,尤其在人力资本指数、科技知识产出方面排名第一。香港紧随其后,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佛山、东莞、惠州等城市注重科研与制造业融合,亦在科技研发方面有一定的进步。但总体而言,除香港、深圳外,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的具体指标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创新机构缺乏和创新环境欠佳制约了澳门、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的创新能力。
在制度方面,大湾区坐拥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并适用“一国两制”政策,在制度上与中国内地有一定差异性。从制度指标下的相关三级指标排行可看出,澳门在法治方面较大湾区其他城市仍有提升空间,与全球排名中反映的情况相似。
在人力资本与研究方面,深圳研发强度排名第一,珠海次之,其后是佛山、广州与东莞,而澳门排名最末,可推断出研发强度与研究机构不足是制约澳门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地区高校综合实力排名,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扶持与回归二十载澳门高等教育取得的长足进步与积累,目前澳门的高校科研实力有了快速的提升,澳门高校综合实力得分(35.55)已基本与位列大湾区第二名的广州(39.47)的相当,其中将“质量”与“创新”作为大学发展核心要素的澳门科技大学的创新性改革经验可作为提升澳门本地高校综合实力的范例。
在基础设施方面,可看出澳门在互联网利用率与物流表现指数方面与其他城市有一定差距,仍有待提高。
在市场成熟度方面,澳门与香港较中国内地城市在适用税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由于澳门本身的金融业发展较为迟缓,且澳门本土私营企业数目较其他城市要少,私营部门的信贷占比不及其他城市。对此,一方面可通过优惠鼓励政策刺激创业,另一方面需加强金融服务业建设。此外,通过上市公司市值占比与城市GDP的比较可以看出,较金融产业与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完善的香港与深圳,澳门的资本市场建设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在商业成熟度方面,澳门总体低于大湾区其他城市与中国内地平均水准,科研人才储备与引资能力均排名末位,需重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产业机构,并加强营商环境与金融市场建设以更好吸引外资进入,可将加强与内地市场的经济融合作为前期的工作重点。近年来澳门已建设了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亦为港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通了政策的绿色通道,为澳门科技创新研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澳门整体研发实力较香港、深圳、广州等地仍有较大差距,可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地区研发综合实力。
在科技知识产出水准方面,澳门整体弱于香港与中国内地平均水准,亟待提升科技产出质量与数量。同时澳门经济的整体活力不及其他个城市,年新增企业数在大湾区城市中排名最末,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地区创业。
总的来讲,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大湾区内,澳门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基本靠后。未来可通过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与营商环境建设、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提升科研产出效率与积极培育高端科研人力资本几个方面入手,打造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李小勤:文创产业是澳门未来重要生长点
今年是澳门特区回归祖国20周年。20年来,澳门特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统计,澳门人均GDP由1999年的1.5万美元涨至2018年的8.3万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卢森堡。澳门的骄人成绩,也成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典范。澳门当然也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去改进的地方,比如单一产业能否多元化。
2019年2月,中央政府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经济上,可以为国家更高层次的国际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搭建新的平台。在社会上,有利于构建粤港澳居民美好的生活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政治上有利于协调三地多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巩固"一国两制"的国家政策。
大湾区的建设无疑为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发展和工作机会。同时,聚集于这一地区的高校也提供了人才储备。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挑战与机遇并存。年轻一代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他们准备好了吗?因此在2019年3-4月份,我们在网上发布了调查问卷,针对大湾区就读的大学生,尤其是澳门的大学生。一共完成了264份问卷,其中210份主要来自在澳门就读的大学生。这个研究虽然不具有严格的广泛代表性,但仍然不乏积极的参考意义。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心态越开放、自信的人群,对大湾区有关政策、培训或实习的信息都是越持积极态度,也更愿意投入有关的实践。不过,在大湾区政策的瞭解程度的小测试中,我们却发现澳门的大学生得分明显低于香港地区就读的大学生,与大湾区其他地方得分相若,然而他们平均正确率均不超过40%,澳门则仅仅30%。这也提醒我们,在澳门的大学生中有关政策的宣讲与推广仍然有很大的推进余地,也是提升本地人才的竞争力的一个要求。
仍然以身边的大学生为例。澳门大学的学生戏剧社刚刚参加深圳南山的戏剧节,他们的剧名《苦尽甘来》,是自编自导自演的,以祖国70周年与澳门回归20周年为主题,歌颂上一代艰苦奋斗,下一代的继续传承。主创人员都是本澳的年轻学子,演出受到观众和主办方高度好评。这个剧社成员以“一己之力”,在过去数年中几乎没有申请到有关部门的任何资助,他们未来更有计划走进大湾区乃至全国巡演。这个例子也反映出,在澳门这个小社会中,文创人才与年轻人的成长日新月异,他们的行动力与自信心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迅速成长。澳门如何保持与发挥本身的独特优势,比如广义的文创、艺术产业,由于并不主要受制于科技、硬件等的高门坎,而本地又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肥沃土壤、创作自由等优势,是澳门未来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2019年对澳门具有特别的意义,既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这座小而美的古老城市也将迎来新特首。澳门过去的20年发展翻天覆地,当然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仅仅就以上的研究与个人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澳门在人才教育、政策推广、乃至政策实施的跨部门合作上有很大的空间。政策实施的协同高效,是走向湾区的重要前提。澳门的市场小,文创产业的发展必须突破这个局限,才有旺盛与持续生命力。政府已经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路上努力着,刚刚结束的夏季的文化局主办的“艺文汇澳”就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这可以说是“请进来”的重要实践,而大湾区恰恰是给澳门提供了一个空前的发展平台,如何鼓励、协助本地人才走出去与湾区其他地区合作,增强自信,不负契机,乃是新一届政府的一个重要且美好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