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中评社图片) |
中评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 李娜)“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论坛2019——新时代的中国思想与世界变局”日前在北京举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就“如何加强WTO改革中的中国智库声音”发表看法,他认为,目前WTO改革仍处于讨论和酝酿阶段,其未来前景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对中国来说,我们仍然有机会和能力去影响和塑造WTO改革的议程和进程,中国智库应当利用这一历史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WTO的历史性变革,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贡献中国智慧。
屠新泉指出,在WTO上诉机构即将瘫痪,WTO改革的讨论日趋激烈之际,如何在这场讨论中为中国发声、阐述中国立场,提出中国方案成为相关领域中国智库义不容辞的使命。首先,中国智库对于改革这一议题的反应是相当迅速的,这首先源于商务部对相关信息非常开放,并积极寻求与相关智库的合作。商务部的这种开放姿态为我国智库及时了解WTO改革的最新动态,以及我国政府的官方立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并为智库分享其研究成果创造了条件。因此就我国智库和我国政府之间的交流而言,在WTO改革这一议题上,可以算是政府与智库交流的典范。同时,国内智库也积极响应国家的需求,中国智库也多次邀请或接待外国相关专家和政府官员开展讨论。总体上看,中国智库在WTO改革的研究,国内研讨活动的组织以及相关政策咨询方面都做了诸多努力,取得了显着成效,国内就WTO改革的讨论也是较为自由和充分的,为我国WTO改革相关决策提供较为有力的支撑。
如果说存在不足的话,屠新泉认为,则是缺乏一个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和政策协调。事实上,WTO改革涉及到贸易、外交、财政、科技等多个领域,议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交叉,需要有一个跨部门的综合研究或协调来统筹工作重点或谈判策略。
同时,与相对较为充分的国内研究和交流相比,我国智库就WTO改革问题在国际上的参与度和可见度则要显着的低。尤其是近几年,WTO的改革几乎都与中国有关,但中国研究机构的参与仍然十分有限。整体而言,在国际上关于WTO改革的讨论中,来自国内的智库声音整体偏弱,即便有中国学者也往往是就职于海外机构的。国内智库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远远不足,国际影响力也有很大差距。
究其原因,屠新泉表示,主要还是由于国内学者出版英文著作或者发表英文论文的数量、质量不够高,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在WTO这样一个国际化的问题,领域英文论著的发表仍然是获得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方式,促进和提高国内国际问题领域的中国智库的国际化的确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各个层级在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科研激励、出国访问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政策配套和资源投入。
由于WTO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相关智库和研究机构之间应该加强协同和合作,从不同角度开展深入研究,并通过力量整合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此外,中国智库走出去的目标规划应当更加清晰,尤其是涉及WTO这样的国际和外交问题的智库,应当制定明确的规划,积极参与国际论坛建设,积极与海外知名智库合作举办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把中国智库的研究成果、思想和中国政府的主张推介到国际学术界,影响国际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此外,中国智库也要加强走出去的能力建设,包括提高组织国际会议的能力,加强与相关机构合作的沟通能力,善于利用国际媒体的传播能力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