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3月14日电/中国证监会近日连发多个政策“红包”:新三板转板上市机制公开征求意见;创业投资基金反向挂钩政策简化优化;券商投保基金缴纳比例下调。在疫情增加不确定性的形势下,直接融资的利好接连落地无疑是资本市场的“及时雨”,将进一步激发股市和债市活力,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经济日报发表记者周琳评论文章表示,2020年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按照既定规划,作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之一,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须臾不容放松。其中的关键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补齐短板,显着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
文章称,今年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显然比往年更迫切。受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创投基金“退出难”问题有所加剧,私募股权基金寻找长期资金充裕的一般合伙人越发不易。尽管此前并购重组“松绑”、创业板“借壳”等新举措已经在去年10月份落地,但上市公司融资意愿和融资规模与正常时期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投中研究院统计显示,1月份以来,并购交易市场大幅回落,私募基金退出数量近年最低,国内企业并购市场交易活跃度和交易规模环比大幅下降逾六成,部分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规模和意愿并不强烈。
在当前宏观杠杆率整体增幅回落情况下,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依然处于高位,继续大幅加杠杆必然会增大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因此,既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又要保持宏观杠杆率持续、长期稳定。当务之急,应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从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文章指出,更好发挥直接融资功能支持复工复产,首先必须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关键是优化增量改革。3月1日新证券法实施,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正式实行注册制,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也将提上日程。此外,扩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新三板转板上市机制公开征求意见,符合条件的挂牌公司可申请转板至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这些举措有利于打通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市场通道。推动这些增量改革加快落实,有利于为上市公司融资“松绑”,有利于调动投资者参与积极性,从而加快推动复工复产进度和质量。
从长远角度看,发挥直接融资功能支持复工复产,应畅通投融资渠道,重点把握好存量改革。一方面,落实好证券公开发行注册制,资本市场发行、交易、重组等领域的配套改革举措应尽快推出。自再融资新规2月14日落地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已调整定增预案,要继续做好配套制度完善,行业协会多为企业融资、扩大生产提供业务指导和发展便利。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出口”的政策措施尽早落地。比如,进一步完善创投基金退出渠道,更好发挥创业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作用。又如,要进一步拓宽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随着QFII、RQFII投资限额取消,要酝酿推出更多政策,包括放宽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和范围,以及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等制度改革等。
从证券期货资产管理机构发展规律看,更好发挥直接融资功能支持复工复产,还要在打造一流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方面下功夫。为降低疫情影响,应加快为券商减负,除了下调券商缴纳投保基金比例,还要摆脱过于依赖经纪收入的传统发展模式,着眼于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提高证券公司的整体国际竞争力;继续扩大基金投顾业务试点,鼓励发展公募FOF和养老目标基金;积极规范私募登记备案,推动更多私募股权基金和创投基金参与到企业发展中来,将可能的风险扼杀在萌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