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国新型大国形象与西方传统“中国观”之间的角力。尽管随着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除朝鲜问题等少数议题外,中国在全球事务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影响力总体有限。而当前,面对疫情这个全球第一热点问题,美国自顾不暇,欧洲国家各自为营,美欧联盟更加松散,中国前期抗疫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史无前例为自己赢得了“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重大机遇。当然,中国权威和声望的大幅上升并不符合西方政治集团的传统“中国观”,在其策划下,一波波封堵和抹黑行动接连而至,而其制造的“炮弹”则侧重于与西方各国民众传统“中国观”形成呼应,以达至取信于人的目的。正因如此,尽管在疫情的下半场,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积极作为,但始终面临“嘴仗”不断的局面,主要交火点就集中在“中国隐瞒疫情”“中国援助有政治目的”“中国产品假冒伪劣”这些符合西方社会一贯认知的话题上。由此看来,在赢得国内抗疫主动后,能否抓住机遇提升国际事务中的“中国位置”,塑造世界各国人民心中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形象”,无疑是对中国的能力智慧又一重大考验。
第三,中国制度话语权与意识形态包围圈之间的角力。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不断对中国制度提出批评和质疑,宣扬中国扼杀自由、没有人权、不够民主等,构建起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包围圈。为争取突围,近年来中国也在加强话语体系构建,而此次疫情,则给中国的话语体系提供了最为生动的注解。比如,4万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9天建成全球最快口罩生产线、10天建成一座火神山医院,深刻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比如,中国人民的集体主义意识和西方民众的自由主义倾向在疫情防控中形成鲜明对比,证明了中国制度有其自身社会土壤,适合本国国情;比如,在人权方面,中国反覆强调的生存权、发展权在疫情背景下更显珍贵,西方抗疫实践也体现出这些权利有比其他权利更高的价值位阶;比如,从中央到基层,各行各业的党员奋战在抗疫一线,表明对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简单按照西方传统政党学来理解,等等。在意识形态总体西强我弱的今天,能否通过把这些抗疫故事挖深讲好,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正本清源,打破围堵、争取话语权,是疫情下中国与世界互动另一条值得观察的重要主线。
当然,中国对外关系的三重角力每一重都不轻松,我们不能过高自我估计,做超越阶段的事,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但更不能觉察不到变局中的危与机,坐等疫情搅动后新的世界潮流向于我不利的方向涌去。我们认为,因应复杂局面,各部门可以协作形成疫情下的“大外交”格局。中方可以根据疫情公共议题胜于政治议题的特点,加强民间外交和互联网宣传力度,提升对各国民众的直接传播。若能加强对外援助的顶层设计,明确重点援助领域,树立合适受援国典型,让疫情援助与“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形成政治合力,中国则更加可能在纷繁复杂的多重角力中破题。
我们相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不仅能够持续控制好国内疫情,也一定有智慧、有能力妥善处理疫情下的对外关系,交出一份无愧后人的高分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