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看来,外资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优势十分明显:他们在量化、做空等方面更有经验,对海外市场也更加熟悉。外资独资金融机构的出现,将从多维度促进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资管行业的核心资源是人才,面对外资独资机构更优渥的待遇,国内基金必须要搭建更健全、更长期化的激励机制方可留住更优秀的人才、打造更稳定的团队;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点是产品,面对外资独资基金丰富的全球资产配置经验和更具创新性的QDII产品,国内基金必须发挥创新思维、打破以往产品趋同性较高的局面,才能留住优质客户、稳住市场占有率;管理费的多少也是客户关注的重点,不少外资私募基金管理费比本土私募基金低一半以上,未来本土基金必将提供更优的回报率或更低的管理费来获得市场;在投资理念和风控能力上,许多外资基金经历了长期的国际资本市场周期波动的考验,他们将为本土基金抵抗周期风险、提升“抗跌”能力提供更多交流的契机……
与此同时,“华尔街之狼”本身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生存挑战。当新生态拉开闸门,这里水草丰茂,生机盎然。聪明的“新物种”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克服水土不服,快速在新的生态中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近期,贝莱德中国区主管汤晓东、惠理基金中国业务总裁余晓波、元盛中国高级副总裁顾颖艺在采访中都不约而同的主动提到了“本土化”这个关键词。可见不少外资机构都已清晰的认识到:融入者,方可生存。然而,外资机构的本土化绝非一日之功,配置本土人员、构建本土团队,都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那么,对于本土基金而言,“狼来了”,到底可不可怕?2019年底,在我国近200万亿的金融资产中,外资占比重只有1.8%左右。即便放开外资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股比限制,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对国内市场的现有格局产生巨大冲击或出现所谓的“洗牌”效应。可以说,与狼共舞,在有竞争的碰撞中,寻找学习的契机是本土基金的生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