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23日电/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并作出部署。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态势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确保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是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积极应对困难与挑战的重要举措。需充分认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意义,做好充足准备,既要防止短期的风险,也要避免中长期的风险,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高度重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经济日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研究员卓贤文章表示,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产业链供应链与全球生产网络高度融合,进出口贸易占全球贸易约12%。通过全面参与全球化分工,中国制造业形成了难以复制的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集群优势和物流网络体系,各类产业链都演化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观察全球产业分工的位势变化,中国已从制造品装配的“世界工厂”发展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区域性枢纽,是新技术商业化、新产品产业化、新模式扩散化的有力推动者。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产业链形成了上下游交织、供需两侧交错、产学研交融的复杂分工格局,有力提高了全球生产网络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一旦遭遇公共卫生危机等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也会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需高度重视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短期来看,一方面要防范供应链风险。全球生产网络环环相扣,少数关键零部件的缺失或将导致特定产业链的停摆。中国既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国。今年以来,全球前十大制造业国家接连受到疫情冲击,加上国际运输网络梗阻,全球供应链出现大量断点。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在全球的传播并不同步,全球供应链的不同环节有可能在不同时期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另一方面要防范需求链风险。疫情对各国供应链的冲击,会通过消费、投资和生产等渠道影响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需求链。特别是因疫情影响,许多国家的工作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多,这将严重影响全球消费者对非必需品的消费能力。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供应商角色,2019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有四分之三为中间品和资本品,最终消费品只占四分之一。目前来看,国际生产和投资活动的收缩对中国外需市场产生的影响,在疫情发展后期可能还会超过全球终端消费需求放缓带来的影响,我们同样需要密切跟踪这方面的变化,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应对。
产业链跨境转移态势值得关注
文章分析,中长期来看,我们更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还需关注产业链跨境转移的发展态势。
产业在地理维度上的变迁,就是各类要素资源空间重组配置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向东南亚、南亚跨境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这是产业链某个环节的转移,并不是成套的产业链转移,在这一趋势下,中国通过中间品和资本品贸易也在不断巩固自身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以及此次疫情,影响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按经济规律调整的进程,除了要素成本和分工效率之外,关税成本、出口管制和供应链风险也成为跨国公司进行空间决策的重要考量。现实地看,中国制造业仍保持着较强的产业链集群优势。虽然劳动力成本等的变化是全球生产网络调整的重要动力,但在被新技术渗透的生产流程中,其重要性有所下降,规模经济效应、产业链配套能力、劳动者技能等成为跨国公司进行产业链布局的优先考量指标。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仍处于上升通道,这样的产业链集群优势难以被撼动。
特别是在遭受此次疫情冲击时,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表现出了能够维持必要生产和服务的重要能力,并且在短期内就快速恢复到常态化水平,成为维系全球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