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才能显着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
|
中评社北京9月16日电/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见,事关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又切中当前制约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中国网发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文章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培育构筑是实现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必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轮子”的共同驱动和相互协同,促进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物质投入这些生产要素的重塑和有机整合,在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除了技术变革、人力资本提升的自在动力外,生产组织方式、资本市场运用、人力资本红利的释放、产业价值链的延伸,都必须创新发展与此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切实破除束缚生产要素组合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文章分析,第十次深改委通过的《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暂行规定》等,都是促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指导意见,也从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方法论角度,强调了注重克服机制性的梗阻问题、打通理顺堵点难点问题。随着这些指导意见的落实见效,现代产业体系将会稳步开展起来。
比如,《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才能显着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
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既需要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的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也需要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化升级。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规模很大,但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依靠加工获取微薄利润,而产业链的两端像技术研发环节、市场供应链环节总体尚比较弱小。要拉长“微笑曲线”的两端,促进传统制造业产业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就必须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一方面,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努力嫁接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