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25日电/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着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并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战略支撑。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与推进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的战略要求
经济日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李燕、赵昌文文章表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迈向工业化新阶段的必由之路。
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符合工业化后期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从主要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贯穿了整个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一般都会经历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这时需通过产业升级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最终都顺利进入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可以说,制造业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系到一国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和现代化的全局。
第二,内在支撑条件变化和消费升级驱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比较突出的就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处于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时间窗口期,这些都进一步形成了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还要看到,居民消费升级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民收入在超过1万美元后,将进入一个消费升级较为剧烈的时期,特别是高品质、高端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消费将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提高将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直接推动。
第三,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工业革命推动的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新的通用性技术扩散应用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重大机遇,为制造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推动制造业进入“智能化”时代。据埃森哲公司预测,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有望将美国、英国等国家2035年的劳动生产率最高提升40%。这对正处于人力成本上升、传统要素投资回报率递减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有利于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第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妥善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客观要求。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形成与重构,本质上是大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博弈的结果,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种叠加因素,将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构。目前,中国制造业多数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强,产业链根植性、稳定性和竞争力仍然较弱,尚未形成不容轻易替代的竞争优势。妥善应对产业链重构趋势,需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合作,拓展新的发展机遇。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迈入工业化新阶段的一场系统性变革
文章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为目标,以提高效率效益为根本要求,以创新为根本动力,优质高效、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是中国迈入工业化发展新阶段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发展动力、体制机制等系统性变革的过程。
中国制造业的新变化将主要体现为:由“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由传统制造模式转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由传统产业体系全面升级为现代产业体系,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以及全面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