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24日电/据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披露,中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123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67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400397亿元,增长0.4%。
中国网发表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文章表示,从上述数据可看到,尽管按可比价格计算,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和环比增长分别只有0.7%和2.7%,但能够取得这样的经济成绩已相当不容易。这些数据不仅给全国中国人民以振奋,也表明党中央在防疫中采取的一系列复工复产政策措施到位,效果明显,更表明中国经济已众疫情泥潭中走了出来,已现大病初愈迹象,慢慢将会恢复元气。
文章分析,为何这样说?因为各种主要经济数据已呈现积极变化,不少经济数据已由负转正,不少经济数据下滑幅度收窄,尤其金融经济稳定,没有出现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现象,企业生产经营也已开始复苏,就业形势正向好的方向转化,社会相当稳定,一切因疫情而导致的社会经济“综合症”正逐渐消失。
首先,生产需求正在上升,生产速度加快,表明经济的内生动力已开始形成。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比二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无论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呈增长态势;且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6%,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8%,同时,载货汽车,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3.4%、20.2%、18.2%、14.7%。此外,农业、服务业等生产经营逐步回暖,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3%,增速比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尤其是粮食作物总体长势较好,秋粮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为经济企稳回创造了条件。而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30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3.1%,为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社会消费需求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内需正在被拉动,尤其是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复苏明显,效益提升较快,对疫情之后经济恢复做出了贡献。
其次,企业生产效益回升,抗风险能力增加,表明经济增长潜能正在逐步放大。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5%,比8月份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上。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1至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7167亿元,同比下降4.4%,降幅比1-7月份收窄3.7个百分点。这一切表明中国经济不仅在生产数量上有所增加,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中国经济总体保持高质量增长的态势并末因疫情而改变。
再次,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这是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标志和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就业是否充分也是判断整体经济是否复苏的重要指标。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8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8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8小时。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952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84万人,同比下降2.1%。由此,不管是从失业率还是从就业总量来看,这是今年疫情以来的最大亮点,非常了不起,这归功于中国政府复工复产的英明决策。
最后,物价总体稳定,民众收入呈增长态势,疫情并没有恶化人民的生活。物价是金融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6%;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2.3%,环比上涨0.4%。这两个价格指数表明,目前市场供求关系确实是在持续改善的,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出现物价飞涨现象。同时,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这说明各级政府在“六稳”“六保”方面工作到位,实现了较充分社会就业,使民众收入不降反升。
因此,从总体上看,疫情之后中国生产需求保持稳定、就业持续向好、物价总体稳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为中国经济全面恢复和持续向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