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两岸政策的限制
无论任何人担任民进党的领导人,甚至讲台湾领导人,在制订两岸政策时都面对以下的限制:
一、台湾对外没有正式的国家地位,因此没有主要国际组织的会籍,也因此不可能在国际上公开寻求其他国家的奥援,或是利用在国际组织中的投票权争取其他国家在特定议题上的支持。所以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公然介入两岸关系为台湾保驾护航,顶多给予模糊承诺;台湾仍然必须自行面对两岸关系中的各项挑战;
二、台湾对中依赖极深。目前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投资地、最大观光来源和最多观光流向地,因此决定了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和经贸政策必然对台湾有影响,也让台湾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做出大幅度变更现状的作为。因为这种依赖,在台湾岛内有庞大的反对独立派。在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交流合作之密切,台湾将振兴经济的希望寄望在中国,签订经贸合作协议速度之快属国际少见,两岸积极朝统一之路前进,这不是哪个政治人物口头表态不谈统一就可以忽视的,未来两岸不管是以何模式谈判,台湾终究会在大陆牵引下往统一走。蔡英文上台之后,中方以蔡不承认“九二共识”为理由,中止政治接触,谈判自然更是不可能;如此只是帮蔡缓解了被牵引下走向统一的压力而已。
三、民进党对中国大陆瞭解人士较少。要处理对一个领域的关系,光凭若干交流其实帮助有限。民进党政治人物的政治经验普遍局限于台湾的地方选举,要理解中国对台的政策,瞭解两岸关系的前因后果、背后脉络,判别事实与所见之间的差距,超出了民进党许多政治人物的经验之外;和中方对台工作人员自中央到地方都接受过相当的专业训练,并且有一定的步调与策略,接受并服从统一的指挥,有本质性的差别。这种专业与业余的差别,好比正规军与业余军事爱好者的差距,使得民进党长期无法建立起一支有效的队伍来处理两岸关系。恩格斯指出“存在决定意识”,民进党在这方面能力上的不足,就注定了对两岸关系的保守和被动。当然,国民党对此也没有太好的表现,但因为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中是主降派,最多也只是主和派,因此他们多数情况下仅需附和中国大陆的主张,只在某些细节上有所变化(而且经常也不能坚持),所以较能给人“国民党能处理两岸关系”的形象。
小结
所以,个人对蔡政府的两岸政策走向初步总结如下:
首先,“九二会谈”精神大概就是上限。其实在辩论的时候,蔡有强调一个概念,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两岸协商的基础不变,特别讲到“过去二十多年来……”,就有承认九二共识的意涵,不然她不如直接讲零八共识。而且什么叫做协商基础?其实马政府不断强调协商基础就是九二共识。笔者认为讲到这样,可能已经是上限。
其次,现在台湾新一代的民意,已经把认同与政策分开了。所以马习会之后国民党的支持度没有上升,那时就没有人觉得朱立伦会赢,蔡不至于重蹈覆辙。
第三,几个比较常被提到的如断交、撤回陆客、中止货贸这几件事情,对蔡英文或对民进党的支持度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比如说断交,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国对台湾所发的护照免签,就算断几个国家但免签没动,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影响;再说陆客,现在其实绝大多数的台湾人根本没有从陆客那里赚到任何利益,这个其实也没太大影响。针对货贸或服贸,其实上一次签订服贸,闹出了318学运,因此当局不会很积极的去推动货贸签订,
总结起来,蔡英文不会把重点放在两岸政策。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马政府上台的时候,把改善两岸关系作为主要诉求,并时时刻刻以此为标榜。蔡英文的施政基础并不来自于两岸关系,因此她不会强调两岸。如果现在又强调两岸议题,容易和马英九又牵扯在一起。
其次,台湾的主要政经形势也决定了蔡英文不会把重点放在两岸上面。从2012年之后到现在,是台湾自1970年代以来最长、最持续的经济衰退期。目前,经济始终是台湾非常大的问题。除了朝鲜以外,台湾是东亚吸收外来投资最弱的地区,台湾必须解决依赖单一市场的问题。
注释
①蔡英文在当选国际记者会中表示:“做为中华民国第14任总统当选人,我要在此重申,今年5月20日新政府执政之后,将以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两岸协商交流互动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则与普遍民意,做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基础。我也会秉持超越党派的立场,遵循台湾最新的民意和最大的共识,致力确保海峡两岸关系维持和平稳定的现状,以创造台湾人民的最大利益和福祉。”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9月号,总第22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