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抗中保台”路线、非地方治理议题,凌驾于地方公共事务讨论,致中间选民对媒体报导持疑虑及负面印象。中间选民在地方选票结构,产生“坍塌”现象,民进党政策理念及选战诉求,难以获中间选民及年轻选民共鸣。相对于2020年蔡英文获817万票,明显是民进党流失大量中间选民、年轻选民,这些选票高达340万选票。
根据“2022年电视台选举新闻学者监测联盟”的调查显示,选举声量前四名分别依序为陈时中、高虹安、蒋万安及黄珊珊,占据总监测时间将近2/3;整个台北市长选举总声量占1/2,若是个别候选人来说陈时中约占1/5以上。不对称的媒体报导状况,有违媒体公器角色及舆论第四权中立性,并无普遍性关注各地选举报导,没有考虑东部及南部选民之知情权。
这些媒体报导选举新闻的高声量,陈时中有四次是声量王、高虹安有二次是声量王。高声量却集中在个人人格特质、人际关系网络、肢体接触是否涉及性平事件、疫情防控及疫苗购买争论、男女朋友关系、硕博士论文抄袭、助理费不当领取及八卦消息。甚至在地方选举中,执政党领导精英高唱“抗中保台”、“务实台独”、“台湾不是中国一部份”及影射候选人“亲中卖台”行为。如此地方选举及地方治理便流于高度“娱乐性”、“媚俗化”及“政治化”的口水战,引发中间选民及年轻选民的反感。
最后,“钟摆效应”高于“滚雪球效应”,有其发生的条件配合。此次地方选举创下民进党建党以来最为糟糕的结果,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及宜花东全线溃败、三个离岛仅攻克澎湖县,六个“直辖市”只赢两个、赢得嘉台高屏等县市,不仅形成“北中东蓝天执政、南绿地执政”区域治理结构;也产生“地方包围中央”效应。尽管国民党几乎完美胜利,但选票比上届少掉15万,民进党则少掉40万,两者共减少55万张选票。在社会基础上,蓝营大于绿营。
九合一选举流失的选票,源自广大中间选民政治参与的缺席,2024年大选中间选民会否重新回潮产生关键性影响?究竟是产生“滚雪球效应”的政治发展逻辑,还是一输再输陷入“恶性循环”;或者是产生“钟摆效应”的逻辑,产生逆变政治结果,民进党再度逆转胜呢?目前言之过早。若国民党党内团结、美中关系相对和谐及大陆对台政策相对缓和,民进党“抗中保台”难以发挥效应。
然而,若国民党因党内“总统”初选分裂、美中冲突加剧及大陆对台政策强势压制,多重变因齐爆发,恐适得其反助攻民进党候选人。就此而论,2024年大选,民进党仍会继续操控“抗中保台牌”,而国民党内讧、中美关系持续交恶及两岸敌对上升,可能为民进党“抗中”路线提供丰富养分。
(作者:柳金财,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