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贵州一名留守儿童孤单地站在家门口。 |
中评社香港9月3日电/为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离贫困的目标,一群人默默远赴西北部地区,开展了贫困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致力给贫困地区孩子更平等的学前教育机会,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困人口的贫困代际传递难题。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27日报道,2015年9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甘肃省华池县开展了“慧育中国”儿童早期养育首个试点项目,在当地聘用35岁以下女性、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家访员,每周进行一小时的拜访,与幼儿及看护人共同玩游戏、绘画、唱歌,学习新词汇、学习从一张图做联想扩展(看图说话)等,同时家访员也会向看护人灌输儿童营养和卫生健康等知识。
任红女(46岁)一家住在华池县乔川乡,属于黄土高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在接触33岁的家访员谷巧梅之前,任红女对“儿童早期教育”全无概念:20多年前照顾儿子的方式,竟是用一米多的绳子把他拴在炕上,不让他四处跑动。因此,刚开始照顾两岁多的孙子徐启睿时,她也只是随手给他买了些玩具,或让他看电视解闷,“以为只要吃好穿好、孩子不哭不闹就行”,也没给孩子看书识字。然而,当谷巧梅手里拎着新玩具掀开窑洞门帘时,徐启睿兴奋地从炕上跳起来,扑上去向谷巧梅伸手讨玩具。谷巧梅用废弃塑料瓶制成的小汽车令小启睿玩得不亦乐乎,谷巧梅则在一旁向任红女解释活动的目标,是要教会孩子“走、停、快、慢、远、近”六个词的意思。
和任红女一样,中国许多农村普遍缺乏基本的早期养育和看护照料知识,幼童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称:“很多父母都相信小孩应该自然成长,不需要太多的拔苗助长。但实际上,研究已经表明,0岁到3岁是幼童大脑发育和能力形成的敏感期。如果有充分的营养、有早期教育的刺激,就能成长得很好。所以不能自由放任,而要有特别精心的关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郭良菁也称:“从长远看,优质的学前教育将为人的语言、认知、情绪,以及社会适应等领域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慧育中国”项目的一个特点,是通过有目标性的游戏,把教学融入玩乐中。家访员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需求,亲手制作相应的小玩具。评估显示,该项目实施三年来,已显着提升儿童智力发育,参与项目的儿童情绪较为稳定,面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更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