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21日电/就业是最大民生。深化“放管服”改革,最直接的方式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就业提供蓄水池。
经济日报发表记者畲颖评论文章表示,近几年,创新创业在中国蓬勃发展,助推了经济转型升级,更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就业空间,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过去,不少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在一些新兴业态兴起后,他们成了网约车司机、外卖员或者共享民宿的经营者,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能为他人提供服务。某网约车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其在国内共带动1826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包括网约车、代驾等直接就业机会1194.3万个,还间接带动了汽车生产、销售、加油及维保等就业机会631.7万个。
同时也要看到,很多新兴产业与传统经济有很大不同,有的超出了既有监管范围,在法律上处于空白地带,又确确实实解决了老百姓民生痛点,对促发展、稳就业十分重要。对于这部分新事物,应该秉承包容审慎态度,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放,法无禁止即可放行;管,边界模糊创新管理;服,一视同仁优化服务。
目前,在一些新兴领域,上位法律没有明令禁止或者根本没有涉及,但一些多年前的部门规章却成了影响其发展的绊脚石。而且,中国地域辽阔,各个省(区)、市、县情况千差万别,一线发达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情况迥异,“一刀切”的规章制度不一定适合各地的现实需求。
文章指出,对于各地萌发的新产业苗子,监管不能削足适履、简单套用老办法,应鼓励各地各部门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因地制宜,一边观察一边培育,量身定制“区域特色”的放权、监管、服务新思路。而且,越是边界模糊的领域,越要创新思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用互联网手段、行业协会监督等新形式,把各类产业形态纳入规范化发展轨道。管理部门应该像对待其它产业一样,努力做好服务,甚至更用心、细心地服务这些格外需要呵护的新产业。因为它们一旦成长起来,就会成为稳就业的基础。
近几年,各地积极推行“容缺审批”“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见”等改革,大大提升了企业办事的便利度,提振了企业信心,激励他们继续做大,有利于稳定和促进就业。同时,还要看到,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不只是市场准入领域,科技、教育、医疗等众多领域都需要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教师配套职称、待遇保障措施,将鼓励更多人加入教师队伍、促进教育资源合理流动;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会鼓励更多科技型企业涌现。创新型科技企业一旦做大,带动的就业人数往往成千上万。
总之,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就业创业、为市场主体减负、改善营商环境的“放管服”改革,都应该得到鼓励,让基层放开手脚服务企业,让改革红利真正惠民,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