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理性看待新基建
http://www.CRNTT.com   2020-03-11 09:01:13


  中评社北京3月11日电/2月23日,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并表示: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短时间内高层会议频繁提到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政策重点侧重的方向,外界普遍解读为“新基建”来了,外界很多人已经联想到了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在一片看好的氛围中,二级市场迅速做出反应,不管是“中字头”的基建公司,还是水泥板块、基建工程板块,都跃跃欲试。《每日财报》在此有必要提醒广大投资者理性看待,事情并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

  并不是昨日重现

  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来扩大内需,初步估算这部分资金在四万亿左右。反观当下,疫情黑天鹅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政策稳增长必要性有所提高,考虑到传统基建的投资效率不高,同时也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并加速房价回升,因此决定在新兴产业领域加大投资,一方面可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也会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但很多人把这次的政策解读为四万亿计划的历史重演是荒谬的。

  当初的“四万亿计划”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信贷放水,大水漫灌,造成2008年下半年贷款基准利率就从7.74%下降到5.94%,由此导致了2009年的M2(广义货币)增速创下了29%的记录,极大地刺激了当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楼市,从2009年到2010年,别的行业不见起色,房价反而翻了一倍。而现在的货币政策是相对谨慎的,基本上是定向扶持中小企业,就是通过LPR把贷款利率降下来,而且通过定向降准这种方式扩大相关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全面的大水漫灌不会出现。

  从投资方向上来看,当年“四万亿”主要投资于高铁、公路、水利和市政管网等。而现在的“新基建”主要投向七大板块,包括5G的基站建设、特高压,还有就是城际的铁路、新能源车的充电桩、大数据、AI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所以,新基建跟旧基建具有本质的区别,说白了就是科技产业的推进,和传统的“铁公基”关系不大。

  新一轮投资的特点 总量上没起色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所谓的“25万亿”投资规模并不是2020年新增的规模,而是包括以前已经开工并且现在还在建的、今年计划新开工的、处于备案审批阶段以后要建的,这些投资并不会在2020年全部落实。

  从目前各个主要省市已经公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来看,不管是总投资额还是当年计划完成的投资额都基本与2018、2019年持平,并没有出现市场所认为的大规模投资,这一点格外重要。例如云南省2020年列出总投资额5万亿,但在今年完成的投资计划规模只有4400亿,如果要和之前的年度进行对比,看是否进行基建扩张,那么我们需要用4400亿这个数字而不是5万亿。

  截止到目前,共有16个省公布了投资计划,但部分省份之前的数据缺失,所以选取了9个数据完整的省份进行对比。这9个省市2020年计划总投资额为25.26万亿元,较2018和2019年分别提升了2.18%和1.3%。而从当年的计划投资完成额来看,9个省市当年计划投资3.68万亿元,较2019年提升1.63%,但较2018年回落了0.18%。因此纵向对比来看,尽管9个省市发布的25万亿的投资计划规模较大,但与2018、2019年比较下来,并没有什么显着的增长。

  结构上偏科技

  新一轮投资在内部结构上对新兴产业项目的倾向却较为显着,政策上定位了七大领域,即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其中多数省份配套了相关政策推动新兴产业项目的发展,并将新兴产业专门单独列项。以河北省为例,2020年新兴产业(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相关项目的投资额占比最高,与2019年相比提升较为显着,新兴产业计划投资总额为831.43亿元,占全省当年计划投资总额的34.5%,较2019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并且规定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金融服务等6个领域骨干项目及工业设计项目,不受投资规模限制,不受数量限制。

  2020年重大项目新开工计划中,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共69项,年计划投资额为247.6亿元,投资额占比达到33.02%,高于钢铁、石化、基建等传统行业。

  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加剧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一季度GDP增速可能比较悲观,这使得从中央到地方都不得不面临保增长的严峻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越发凸显。作为政府托底经济的常用手段,基建发力的紧迫性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考虑到传统“铁公基”的投资-产出效率不高,同时也为了防止产能过剩再次加剧,“新基建”可能比旧基建更适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随着新兴科技和产业升级的持续推进以及居民消费需求向线上倾斜,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行业也迎来了绝佳的发展窗口期,“新基建”进程的推进也就水到渠成。

  从长周期来看,新基建的加速推进将利好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特高压等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但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地方政府的负债率高居不下,限制了其持续扩大投资规模的空间,疫情冲击下财政空间承压也成为后续新基建的掣肘,新投资的资金来源更多的是寄希望于专项债的发行。当前地方政府融资渠道逐步收窄,同时前期融资的偿还压力较大,使得资金缺口越来越难以补充,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之所以讨论这些问题是希望投资者保持理性的态度,不要被表面的信息蒙蔽双眼。

  来源:每日财报  作者:刘雨辰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