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总得有个起码权衡。如果冒着风险所能换取的回报却微不足道,甚至要让自己深陷泥潭,谁会孤注一掷?
瞒报相关数据,必须要承担总有一天要露馅、纸终归包不住火的风险。这种风险指向的后果,将是以瞒报者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并受到严厉问责为代价。它能获得的收益呢?数字少一点,就能升官?就能发财?或者也可以像美国议员们那样,趁着疫情信息没有披露,大肆抛售股票获利?
我们没有看到这样能够形成“正向刺激”的案例,相反,湖北省、武汉市相关官员因为疫情初期应对不力被问责的事实,像一把利剑悬在空中。
其次,如果真的瞒报,数据的“缩水”是否足以让瞒报者免责?
武汉市成为这次疫情的重灾区,排查人数以千万计,确诊人数以万计,病亡人数以千计。和平年代、岁月静好,无论哪一个数据都是惊人的。在一个信息多元、广泛流通的社会里,这样一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实质上已经被放置在高倍显微镜下。
如果通过减少部分数据,就能让对数据动手脚的人免责,或者至少可以减轻惩罚,那么,为什么不干脆“下手再狠一些”,把数据做得再“合适些”,岂不是更方便甩锅?
通过和最终公布的数据对比,两组数据的误差都在合理范围内。按照统计学的一般原理推算,这应属于统计方式方法上的疏漏,而不是刻意的瞒报。必须要说,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三,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两组数据的出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