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政策虽然不是治本之策,但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牵引力或是助推器,能够在经济快速下行之际发挥出“杠杆效应”。 |
中评社北京4月29日电/上周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主要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三次产业增加值都出现较大比例回落。同时,工业生产、服务业生产、市场销售、投资活动、货物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也都出现多年少有的急剧下滑。这一系列数据并不意外,表明疫情对经济运行已产生很大冲击。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用“前所未有”刻画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在政策层面,强调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
中国网发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文章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宏观政策部门快速行动,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两手抓”要求,不失时机地密集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外贸等经济政策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更加突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功能,相互协同、精准发力,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为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从3月份的各项经济指标看,随着宏观政策效应显现,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比1、2月份出现了明显的小幅恢复性增长,表明国内复工复产复商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
疫情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强劲外生冲击,不同于以往周期性、内生性经济冲击产生的经济萧条或经济危机。我们既需要有效发挥应对经济危机时代各种宏观政策工具的作用,又要主动应对这百年不遇的非常疫情启动非常规性宏观政策举措,激发出熊彼特式“颠覆式破坏”产生的政策创新效应。前不久《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声明》承诺要竭尽所能,使用现有一切政策工具,降低此次大流行病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损害,恢复全球增长,维持市场稳定并增强经济韧性。我们针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增强政策的包容性和容忍度,切实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扩大地方专项债规模等,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综合运用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让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从而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了疫情影响。这一方面满足了国内全面促进复工复产达产的需要,尽快让国内经济运行回复到正常轨道,另一方面也是致力于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尽最大努力降低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为确保全球供应链和金融市场稳定,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做出中国的贡献。
文章指出,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又首次提出“六保”,这六个方面都是旨在稳定当前经济基本盘,起冀经济受短期冲击非常规下跌后能够较快回复到正常轨道上,这就需要大力度地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政策虽然不是治本之策,但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牵引力或是助推器,能够在经济快速下行之际发挥出“杠杆效应”。
当前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当务之急还是要将施出的各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尽快落实落细落到位,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有效放大政策效应和释放发展潜能。要用好用足一揽子财政货币支持政策,切实疏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大中小企业各环节整体配套、有机衔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循环,以稳住经济基本盘。要以消费为牵引促进市场循环,以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形成市场供需良性互动,要让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着力培育壮大起新增长点增长极。要以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实现“六保”任务,切实兜住民生底线,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做好低保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来稳定经济社会循环。
文章认为,必须注意到,超常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没有代价,着眼点需要放在促进充分就业和保持国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上,尽可能避免非常时期非常政策手段的固化和长期化,确保政策实施的制度化、市场化和科学化。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坚持稳中有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也意在于此。就此,从完善宏观政策制度体系层面,就必须平衡好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保持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并重。一是要注重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提高政策传导效应;二是财政货币政策的施力点重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宏观经济政策要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配合,与进一步改革开放紧密结合,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四是保持底线思维,切实防范疫期政策引发后续的经济金融系统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