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16日电/最近一直在思考中美经济问题,前几篇主要写了政治外交层面的问题,关于经济,是另一个大的问题,经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跨越人类现有认知的,经济从历史的角度看,并不是政治的延伸,经济的延续性远远超过政治、外交、军事等,因此,研究经济问题,只能从更大的人性和历史当中来寻找答案。
前一阵,有一个纪录片非常的火,名字叫“美国工厂”,这个纪录片是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监制,主要讲中国商人曹德旺在美国设立福耀玻璃工厂的前前后后,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东西,比如整体看下来,你就会发现,美国工人的纪律和效率都非常的低,权益意识却很强,工会力量十分强大,跟中国工人没法比。中国工人服从管理,整齐划一,对各类利益和安全的意识比较淡薄,从拍摄者的角度看,中国工人就像是为工作训练出来的“机器”。
曹德旺说,本来是邀请他们拍摄一个福耀玻璃美国工厂的宣传片,但后来拍摄方不同意福耀玻璃一方提出的拍摄要求(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乙方不按甲方的要求拍,还想不想挣钱了?),曹德旺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商人,最后就索性完全按照乙方的想法拍了,期间没有做任何干涉,所以这个纪录片,确实完全是一个美国人的角度。
同期,我也重新看了一下2015年中国拍的一个纪录片,叫《与全世界做生意》,总共七集,拍的很不错,都是很普通的中国人,去全世界做各种生意,大部分是非常底层的生意。其中有一个商人在非洲开办工厂,雇佣了非洲员工,刚开始的时候无法适应非洲员工的一些举动,比如非洲员工经常迟到,动不动就请假,借口五花八门,比如要去祈祷等,刚开始不太理解。
这个商人还提到一点,就是非洲大部分人,都特别容易满足,属于挣点钱,只要生活能过,就可以了,喜欢自由自在,特别不理解中国人这种工作状态。
当然,人类所有的奋斗,都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如果工作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工作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也就是说,中国在提高工人工作环境和各类保障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我今天要讨论问题,其实不是这个。
今天我要讨论的是,美国如何应对中国这种正在高速进化,但又非常粗犷的经济模式。一百年前,有一个对美国经济影响巨大的传奇商人叫亨利•福特,也就是发明流水生产线的那个人,曾说过“我雇的明明是两只手怎么却来了一个人。”
在真正的工业时代,其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工人就是机器,不需要思考,只扮演机械臂的作用,而一百年后的中国,想要在西方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之上,参与工业竞争,本身就是一件更加残酷的事情。
如果把一百年前的亨利•福特放到今天,那么他就是一个中国典型的制造业工厂的老板。但问题是,亨利•福特的成就是极其伟大的,大家可以在网上看一下对他的简单介绍:他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着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亨利•福特是唯一上榜的企业家。
其实中国制造,也让很多工业时代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产品。
关于如何对待劳工的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会触痛每个人的内心,但在美国,90%的经济学家是反对工会过分扩大劳工权力的,这一点可能会出乎大家的想象。中国香港有一个知名的经济学家,叫张五常,就旗帜鲜明的反对内地颁布的劳动法,张五常直接说,现行劳动合同法让中国损失几十万亿,取缔现有劳动法中国经济才有可为。
关于这个问题,我绝对不会跟不懂经济学的人讨论,因为很容易陷入道德指责,百口莫辩。但其实道理很简单,劳动法和工会,都是政治的产物,不是经济的产物,没有放在一起讨论的基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研究,这方面的资料有很多。大家可以认真思考一下,劳动法和工会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纪录片“美国工厂里面”,有个镜头很有意思,大概是,曹德旺说,要是工会进来,我就撤资走人,最后工会没有进驻到这个场子里(现在不知道有没有)。
全球经济的变迁和市场的运转已经证明,对劳工保护越高的地方,人们越找不到工作。很多人需要做一个选择,是受资本家所谓的“压迫”,还是陷入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如今的诸多中国工厂,很多工人反而主动要求加班的原因,很多时候“资本家”的困境在于,工人要求加班被“剥削”,但老板手上却没有订单来“剥削”工人,老板反而是显得没有能力。
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观点是,真正的劳工保护,是完善再教育,只有教育才是对底层国民最好的保护,另外就是发展自由经济,给劳工更多的选择,谁不能善待劳工和不能提高福利,谁就招不到人。
作为劳工,谁不喜欢钱多事少离家近呢,只要“资本家”足够多,足够活跃,劳工就是稀缺产品,在这种竞争格局下,劳工的诸多利益自然就会得到保障。当然,政府需要用基础的公共保障系统,来保证那些找不到理想工作人,拥有基本尊严和最低生活保障。
好了,说这么,到底这跟中美经济问题有啥关系呢?
这个关系非常大,中美经济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竞争的问题。短期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是政治外交,但政治外交毕竟是一个阶段性行为。
长期发生冷战的前提是,世界只存在两个阵营。而目前世界是多极的世界,欧洲大陆在经济上已经独立,俄罗斯跟美国也处在政治外交层面的对抗当中,印度等新兴市场,寻求的也是经济方面的复苏,日本英国等国在经济和政治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诉求和利益,这种背景下,要形成中美大阵营对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中美两国无法创造出当年美苏的阵营体系,跟半个世纪以前冷战初期不可同日而语。
也就是说,热战和冷战都很难成为中美关系当中的选择,但经济方面的竞争和对抗又是一个长期行为,这种行为甚至会超越政府,反而让政府成为商业竞争的工具,这一点很多人慢慢会反映过来的,不是国家主导中美经济,而是中美经济主导国家行为,所以这种竞争,是以百年来计的,跟谁执政已经没有太大关系。那么这种背景下,美国未来的策略是什么呢?
我总结了三个层面。
第一个,短期持续制造中国政治层面的不稳定预期,干扰全球资本在中国的长期投资;
第二个,推升中国制造业的成本;
第三个,引导中国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
我们分别做一个分析。
第一个,用各种政治手段来干扰全球资本在中国的长期投资,并不是说美国就不希望资本在中国投资,其实美国真正要的是,资本不要把中国变成“故土”,这是其目的,也就是说,大家都可以去中国挣钱,但同时会想尽各种办法抹黑,来告诉你要警惕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最终会给资本一种心理压力,而无法长期留在中国,适当的时候返回美国等,这是真正的目的。
如果这种办法不奏效,还有更极端的办法,特朗普此前威胁说要启动特别法律,要求美国企业从中国撤出,这不是一句戏言,其实是在警告美国企业,在中国挣钱可以,但你们不要忘了你们是美国企业,美国政府有权把你们撤回来。
美国在崛起过程当中,有两波红利是不得不说的,因为一战、二战等原因,吸引过来的科学家,另一个是吸引过来的犹太人和企业家。美国非常清楚,如果中国长期稳定,而市场如果再超越美国,那么就意味着,一些企业会把总部放到中国,所以一方面要威慑企业家,一方面要拼命保护落户美国的企业家。
这里我跟大家举个例子,大家知道,在此次美国对中国公司发起的调查和打击大众,有一家国际化比中兴等还强的企业并没有遭遇美国打击,这家企业是联想,原因很简单,联想的总部已经迁至美国,设在美国纽约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同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Raleigh)设立两个主要运营中心。这个信号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中国政府保护不了华为等,未来很多企业避免被美国整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把总部搬到美国。而美国企业就更不敢轻易搬离美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