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15日电/一张黑洞照片把视觉中国拖入了“舆论黑洞”。4月10日,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照片问世,嗅觉灵敏的视觉中国立即给照片盖上了自己的印戳,并声称“此图是编辑图片,如果用于商业用途,请致电或咨询客服代表”。
使用国际天文学界公开发布的黑洞照片需要咨询视觉中国的客服代表?打脸随之而来。媒体发现,黑洞照片的版权拥有者——欧洲南方天文台在网站上明确标识,如无特别说明,一般只需标清署名和原始图片是否经过编辑修改即可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还在采访中声明:视觉中国从未和我们联系过。
中国网发表时评人文千字文章表示,视觉中国对世界首张黑洞照片的非法占有,终于引发了一场对其长期以来以版权为名牟取暴利行为的全面抨击。众多曾经被视觉中国“碰瓷”过的企业和媒体纷纷站出来痛斥。
天使与魔鬼,是视觉中国的两面。一向以“维权之王”着称的视觉中国,高举版权义旗,借助市场优势构筑利益壁垒,成为许多摄影师和专业机构眼中的“天使”;另一方面,视觉中国又利用互联网版权规则不健全的便利,以版权诉讼绑架大量媒体和自媒体成为“合作伙伴”,趟出了一条高速发展的“血路”。
文章分析,黑洞照片事件,完全暴露了视觉中国“版权猎手”的本来面目。
猎手需要鹰犬,视觉中国拥有一双“鹰眼”。2017年,视觉中国的鹰眼系统上线,以每天200万张图片的处理效率追踪公司“所属”图片的线上使用情况,并自动生成监测报告,保存“侵权”证据。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拥有侵权证据的视觉中国并不主要通过法律诉讼维护自身利益,而是用维权促进销售,把被告变为客户。利用这双“鹰眼”,视觉中国每年协议客户数量实现了54%的高速增长。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版权保护成为了视觉中国的赚钱工具,但由于图片销售既成“卖方市场”,也让媒体敢怒而不敢言。在视觉中国发起的数千起版权诉讼中,最终通过法庭判决生效的金额不超过0.1%,足以说明在高额诉讼标的的胁迫下,不少媒体选择了屈服,从而成为视觉中国众多“合作伙伴”的一员。
而由黑洞照片引发的公愤,则源于媒体披露的更多细节。视觉中国本身无法提供版权证明,却敢于进行“维权索赔”;归属权明确的企业标识,也被视觉中国上架售卖;而将国旗、国徽、警徽进行标价售卖,更是直接涉嫌违法。此外,视觉中国的一线工作人员既做销售又做法务,在实践中也难免出现敲诈胁迫意味浓厚的不公平交易。
目前,天津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已经依法约谈视觉中国网站。从官方披露的信息看,视觉中国还存在“图片中刊发敏感有害信息标注”的问题。对此,视觉中国已暂时关闭网站进行全面整改。受此次黑洞舆论风暴的影响,4月12日股市开盘,视觉中国无悬念跌停。
文章指出,视觉中国的营利模式并非个例,也不局限于图片。例如,某些企业和个人将自己发明的字体有意放到网络上供用户“免费”下载使用,待掌握用户的使用证据后再以法律相威胁,上套的用户只好按照对方设定的路径,要么支付一笔和解费了事,要么干脆签署“合作协议”。通过“钓鱼执法”,一些互联网企业游走在法律的边界,在灰色地带中攫取暴利。
企业能走多远,往往取决于价值观。从视觉中国的商业模式中,可以嗅到企业价值观的铜臭味道。视觉中国在国内图片版权行业占据40%以上的市场份额,拥有“近乎垄断”的行业优势,因而其一举一动也都具有示范效应。动辄以版权为名,行“碰瓷”或“讹诈”之实,注定会使企业丧失信誉,不得人心,最终走向末路。
文章称,无论营利手段如何多样,商业模式如何创新,遵守法律和商业道德仍然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则。须知,良好的行业生态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被污染的土壤很难孕育出伟大的企业。作为行业标杆,视觉中国只有从“版权猎手”的歧途回归正道,构建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版权运营模式,让版权方和用户双赢,图片版权行业才有可能构建更加健康合理的生态,企业也才能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