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药妆店屈臣氏在迪化街也改成古早风。(中评社 郑羿菲摄) |
中评社台北2月21日电(记者 郑羿菲)不少人对台北市的迪化街第一印象是“年货大街”,而光复后的迪化街仍是南北货、中药和布匹批发商集中地,至今也最大的批发零售市场。走进迪化街就像走进历史长廊,不少店家都保有清朝的闽南式传统建筑,及日据时期的巴洛克式装饰建筑,而霞海城隍庙前的“念歌”也吸引了不少民众。
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现,是在清咸丰六年(1851年),两年后,艋舺地区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纷纷建起商店,到了日据时期以南北杂货、茶行为主,之后米业和布匹、中药等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建筑也随着时代演变从朴实的闽南式店铺繁复华美的巴洛克式装饰,逐渐演变成今日风貌。
迪化街商圈的建筑特色从1860年到1959年代都有,跨越了“闽南式”传统街区、两层的“巴洛克式”牌楼厝,与三层加强砖造建筑,近年更是带进文创产业,让迪化街的文化元素吸引许多观光客。迪化街店屋属于长条形连栋式店铺,门面不宽,屋身则幽长深邃,以便兼顾商业和居住的功能,是清代台湾商街的典型。
在迪化街商圈还有“牵红线”灵验著名的霞海城隍庙,全台不少民众,甚至是国际观光客也会特别来“求红线”,而城隍庙前不时也会有小型活动,中评社记者走访现场,就幸运地遇到长辈在庙前广长演唱着从明末清初随移民来台开垦的漳泉两州民间歌谣演变而成“念歌”,极具台湾古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