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3月25日电/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走进镇头村,沿路鸡冠花开得红火,清爽整洁的路面、生机盎然的果园、热情好客的村民、拍照打卡的游人,一派热闹和谐的景象。镇头村党总支委员王鲁丹介绍说,镇头村以前是无优势、无特色、无产业的“三无村”,现在变成了乡村振兴的“网红村”,已有近2万人次来参观学习,兼职当导游,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改变,离不开当地政府对曾经的“镇头大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
故事彩墙描绘“水库精神”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农村成了城里知识分子锻炼的广阔天地。当时镇头村就来了一批知青锻炼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跟着社员们一起修水库。”王鲁丹一边指着墙一边向游客介绍,“大家看到的这幅墙画讲的是小孩们组成了童子军,大人们卖力,孩子们也不示弱,他们由大队干部分派去捡小石子,用来填补石缝的空隙……”
抬头观望镇头村的故事长廊,仿佛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走廊两侧的墙上绘制了10幅当时修建水库时候的墙画,墙画图文并茂串连成故事,以“小镇头”的视角,向游客介绍大家同心共力,克难攻坚、愚公移山的“水库精神”。
“故事墙画简明生动,让人回想起以前上山下乡的时光,当时虽然辛苦但充实,每次我给小孙子讲故事的时候都很兴奋。”建德府西社区退休干部来镇头参观活动时说。
文化礼堂藏书5万余册
村里的文化礼堂是老人孩子最爱去的地方——白色的徽派建筑配上原木的梁柱,古朴低调的装修风格,与四面环山的村庄整体环境相协调。礼堂内“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砖色的礼堂内饰、石臼的洗漱台,晚上鲜红的党徽亮起,偌大的礼堂里音乐飘扬,村民们坐得满满当当等待节目开始。
二楼的小人书图书馆内有藏书5万余册,其中小人书近万册,这些小人书都是村党总支书记余永荣的“宝贝”,其中600本是他自己捐赠的。每到节假日,二楼图书室都坐满了小朋友,暑假返乡的大学生在这里办起了“假日学校”,教孩子们读小人书,学写字、学画画,留守儿童有了活动的场所,余书记心里也像吃了颗“定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