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迁台历史记忆库 记录历史巨流里的离散哀愁
http://www.CRNTT.com   2018-11-29 00:12:07


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发布现场(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 张爽)台湾民间组织沈春池文教基金会28日在北京举办三十周年感谢茶会暨“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发布,邀集两岸文化及公益界重要合作伙伴,分享两岸文化交流30年之辉煌成果,同时启动富时代意义之“我家的两岸故事”征文征影活动,期以此项文化保存公益工程,扩大社会参与及响应,增进两岸对于历史记忆之保护及传承。台湾见证嘉宾代表─国际知名书画鉴定家傅申老师及护送逾百位老兵骨灰归葬故里而获选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传奇律师高秉涵亦亲莅现场支持,与来宾分享浩荡历史巨流里的原乡之思与离散哀愁。

   “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自2016年起始调研,迄今已搜录超过500名见证人物,发布会现场播放抢救计划简介影片,汇集迁台历史人物百感交集的生命纪实:水墨画家刘国松,当年孤身一人辗转抵台,因为思念母亲,于1949年画下《妈妈,您在哪里?》,画中婴儿眼神满溢依恋忧伤;出生山东的前主播傅达仁以遗族学生身分来台,两岸开放后不断回山东老家寻找父亲墓地,却没料到牌位早已供祭于台北;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慨言迁台之前,大陆35省居民彼此碍于交通隔阂和语言分歧,其实往来不多,反而是各省移民播迁台湾后,产生前所未有的文化融合,逐渐缩小语言的差异。他回忆道,虽然父母都是湖南人,但家庭成员几乎都讲国语,有些闽南人与客家人通婚,后代也有共同的语言,这种融合现象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两岸关系源远流长,历代皆有大陆先民向台湾小规模迁徙,明清鼎革之际,闽南人、客家人穿越凶险的黑水沟,大举迁台拓殖斯土,改写台湾命运;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设置招垦局,涌入一波移民大潮;及至1949年前后,百万同胞从大陆各省播迁来台。台湾绝大比例的人口可溯源至大陆各地,无论先来、后到,一同在台湾落地生根,并在混居、求学、交谊、工作、通婚等过程中磨合与同化,交融为命运共同体。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沈庆京本身即为迁台二代,幼时随投笔从戎的父亲沈春池先生赴台,见证台湾眷村从无到有、从暂居到定居、从磨合到融合的时代历程。眼看迁台长者陆续辞世,在迎接基金会下一个新的卅年之际,发愿启动“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寻访迁台一代、二代、三代人物及早期迁徙来台的闽南人、客家人后代,拍摄口述历史,透过影音纪录及史料典藏,为迁台长者及其家属珍贵的生命记忆留存历史见证。

   为加速抢救计划工程,发布会同时启动“我家的两岸故事”征文征影活动,透过网络平台广泛搜罗迁台人物和家族亲友的生命故事。迁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也是情感历程的流徙,沉积着两岸同胞从故土到斯土的变迁感怀,重诉故人返回故土的原乡追寻,连结新人与故土间的时代断层,通过大时代小人物的无数真实故事,勾勒出一页迁台史的流变脉动。

   “我家的两岸故事”征件活动广邀两岸民众参与,希集众人之力,追本溯源保存每一片微小却重要的历史陈迹,完善历史记忆文化保存的浩大工程。并藉由本活动,连结两岸民众的社会参与,分享两岸记忆,唤起大众正视家族或自身的历史价值,引发维护与传承历史的使命感。

   发布会并邀请到参与“迁台历史记忆库”抢救计划的台湾见证人物代表讲述别样的生命故事。1937年出生于上海的傅申,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传承中国书画艺术,在书法、绘画史以及书画鉴定方面均有深厚造诣,成为享誉国际的名家。1949年,13岁的少年高秉涵从山东辗转到台湾,因两岸隔绝,使一封家书都成了奢望。苦等近40年终盼到回家的路,不少同乡熬不过漫长的等待而离世,数十年来,高秉涵不辞劳苦背负上百个沉甸甸的骨灰坛回故里,护送离乡的老兵孤魂落叶归根。

   “迁台历史记忆库”在记录保存的长期作业外,也将同步策划于两岸办理巡回展览以及纪录影片制播,让两岸年轻世代能共同认识与珍惜这段历史,体认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进而产生更多互动与交流。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沈庆京表示: “我深为惋惜,自己已经年过70,若能提早数年启动此计划,定能抢救更多历史记忆。”

    持续与时间赛跑的“迁台历史记忆库”,未来将广邀志工参与,无论协助人物推介、史料保存,都将成为守护两岸历史记忆的重要助力,基金会也特别建置“迁台历史记忆库”(Memoir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网站,启动“我家的两岸故事”征件活动,可连结www.mocsr.com了解相关信息。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