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楼市调控是否在追寻一条中间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19-02-16 09:25:31


 
  文章分析,那么,从当前看,中国楼市调控的中间道路是什么?简单地描述应该是能够确保房地产参与各方利益平衡,使楼市价格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房地产开发保持一个适度规模,既不伤害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又不给经济带来负面冲击的一种调控机制或调控状态。总体而言,就是通道建立这种中间道路的调控制衡机制,在房价下行的时候,要阻止下行速度不要太快,在房价上升的时候要防止上升的力度不要过高,增强楼市调控的逆周期功能。具体看,表现在四个方面:

  防止楼市调控走向两个极端,消除房价大涨加剧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房地产发展的盲目现象重演,避免损害广大普通民众利益的现象再发生。同时,防止房价过快下跌导致房地产萎缩现象发生。房子过度下跌虽然给老百姓会带来一定利益,但影响地方政府财力的正常运转;让地方政府学会“弹钢琴”,使楼市调控最终跳出“一调就死、一松就乱”的怪圈,为房地产调控长久机制建立创造条件。比如地方政府面临着地方债压力,急于放开限购,而对于中央政府而言,需要转变地方政府的调控思维,不再局限于房地产本身,只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制,尤其要消除唯利是图调控倾向;应积极打开调控思路,跟地方债结合,跟政府的财政压力结合,行成一系列配套措施。

  在楼市调控中寻找到行政管制手段与市场自发调节相融合、相统一的措施,找到两者利益互动的平衡点。这就是在现在过度依赖行政调控的手段中增加市场调节因素和份量,既不全靠行政调控手段,也不全靠市场自发调控的作用,提高楼市调控的弹性和韧性,提高楼市调控的风险承压能力。就目前而言,中央政府对2019年调控政策的转向,即从分类调控到分类指导,体现了房地产政策的系统性,也给予了地方政府楼市调控足够的主动权,督促地方政府从调控后台直接走向调控前台,自己“唱主角”,实现行政调控的管制手段与其他市场配套政策比如市场需求变动、金融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等相结合;尤其在财政压力和调控政策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充分发挥积极的市场因素,体现“分类指导”调控原则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增加楼市调控综合动力,引入多种调控机制,比如金融的、财税的等等调控措施,避免过去中央政府唱主角、地方政府瞎起哄、金融财税等杠杆部门看热闹的调控倾向,给地方政府更多的调控主动权,综合运用各种调控资源,让地方政府从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转化。就是地方政府在调控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和分析国家的经济形势和与房地产相关的重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出台,分析其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制订楼市调控的各项前瞻性政策措施,未雨绸缪,提高楼市调控的预见性和超前性,消除楼市调控的被动格局。如今年1月,央行宣布降准,业内纷纷认为这是对房地产市场的松绑信号,降准降息一向也被认为是房地产调控的重要风向标,这些都是今后地方政府楼市调控政策制订需要把握的重点。

  不断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楼市调控的参与能力,逐渐形成楼市调控的民主决策程序,从隐形的、政府强制主导式调控向明显、公开的市场调控方向转化,使楼市调控始终符合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使楼市调控始终沿着健康轨道运行。就是说为提高地方政府楼市调控决策的准确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楼市调控政策能够确保地方政府、市场参与各方及民众利益的平衡,今后在楼市调控中应打破地方政府长官意志、拍脑袋或者只顾地方政府利益而不顾民众利益的行为,在每一次政策调控转向的关键时候,加强市场调研分析,准确掌握楼市变化信息,尤其在一些关键的调控政策上,通过公开听证会形式,广泛征求民众意见,提高楼市调控政策民主决策意识,使楼市调控政策更加符合民生和促进民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