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家长为何集体患有“教育焦虑”?
http://www.CRNTT.com   2019-01-18 14:31:24


资料图:在上海市一民办小学门口,小朋友和家长参加完招生面谈,走出学校。(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1月18日电/近日,一篇关于美国家长逼娃成才的自媒体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热传,很多中国家长读完后心有戚戚焉:看,美国人也和我们一样!孩子不逼不成才,没有课外“恶补”,哪有孩子的脱颖而出。种种“鸡娃”的行为由于得到了大洋彼岸同胞的背书,显得更加理直气壮,迈向寒假补习班的步伐也越发坚定有力。

  美国《侨报》1月17日载文《中国家长为何集体患有“教育焦虑”?》,文章说,朋友圈“爆款”向来是反映集体情绪的一面镜子。盘点这一两年被热传的文章,相当大一部分都跟“教育焦虑”有关。从“清华北大毕业还买不起北京学区房”到幼升小屡曝“神童简历”——6岁的孩子识字上千、能看《哈利波特》英文原着、懂核反应堆、学过微积分,从3万块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到海淀黄庄疯狂的课外班,一次次刺激着家长脆弱的神经。与其责备这些自媒体为了冲流量而贩卖焦虑,不如正视现实:焦虑一直都在,所以才会被屡屡戳中。

  中国家长为何如此焦虑?首先,焦虑源于认识盲区。对4亿多中国家庭来说,教育是家里的头等大事,说是举国重教也幷不为过。但是孩子的教育应该如何抓起?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适合自家孩子的?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家长欠缺深入思考。有认识盲区,就容易从众,既然身边的孩子都在上各种学习班,那我也得上,不上就落后了。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中国教育最著名的slogan,被其绑架和裹挟的家长何止千千万。由于谁也不知道起跑线的确切位置,因此抢跑时间一再提前,3岁学英语、4岁弹钢琴已经成了很多中国孩子的“标配”,似乎孩子一旦错过这个时间点,就再也不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弹一手漂亮的钢琴。

  其次,焦虑源于应试教育的残酷。教育体制改革一直未停步,近些年来教育部门积极为中小学生“减负”,但是高考“指挥棒”不变,“试卷论英雄”的模式不改,这些举措就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比如,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校越来越松,家长越来越疯”;奥数班被取缔、杯赛被叫停后,过段时间会换个名头重出江湖,这是因为家长的需求还在,且相当旺盛。从长期来看,虽然高考被诟病无数,但结合中国国情,它仍然是最公平、最公正、最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可见的未来,高考有望不断改进,但很难被彻底替代。而家长因应试教育而滋生的焦虑,短时间内很难平息。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