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一为《中国与俄罗斯》杂志驻北京代表奥列格别烈日内赫(中评社 郭至君摄) |
“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和研究习近平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报告把中国放在一个不仅是经济地位、而且是政治地位(在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国家”,他还表示,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的脱贫具有重大意义,此外,报告中一些关于科技方面的建议,也是吸引他们这些外国记者报道的新闻点。
凤凰卫视采访总监张凌云曾多次参与全国两会和党代会报道,她先后跟随两任中国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和习近平)外访。张凌云表示,过去这五年令其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的提升。她说,这几年尤其是元首外交和主场外交比较突出。首先是在元首外交上,过去五年,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五大洲、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并且在这些重要国际场合发表讲话,阐述中国在不同议题上的主张。据统计,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完成28次出访,飞行里程约57万公里,累计时长170多天。其次,主场外交有声有色。主场外交最大特点是可以利用东道主的优势进行议题设置。从北京APEC到杭州G20,“一带一路”高峰会以及厦门金砖会议,中国在作为负责任大国方面作出了表率,推出了很多具体的举措,在议题设置方面也都将发展列入其中,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张凌云对中评社记者说,这五年的中国外交的确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向世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也更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她说,以前的中国外交主要是参与国际事务,但这五年来不断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主动发声、积极作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短短四年的时间里获得这么多国家的支持,取得这么多成果,非常难得。
台湾网络媒体《风传媒》记者王彦乔对中评社表示,习近平所作的十九大的报告内容丰富,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在反腐、法治、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改革力度。“你要知道,中国大陆有着广阔土地和14亿人民,体制的改革是很艰困的,就如同让一头大牛转弯,非常不容易。”她认为,改革往往都会引来批评和思想困境,但大陆在改革上排除万难,让她感到很十分佩服。
此外,在第一次参加中国大陆大型政治会议报道的王彦乔眼中,参与十九大报道的世界各国媒体的敬业精神也让她印象深刻。她说,各国同行们“无所不用其极地”收集信息、捕捉镜头,就是为了把中国共产党真实的一面传递出去,也让她十分敬佩。
“我以身为一名见证中共十九大历史的记者而感到骄傲。”王彦乔最后说。
(中评社报道组成员:束沐 郭至君 徐梦溪 林艶 林谷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