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社评:中美经贸合作应当平等互利
http://www.CRNTT.com   2023-07-12 00:01:11


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右)会见美财长耶伦。
  中评社北京7月12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早前访问中国,加强两国财金领域沟通交流。只要中美之间的矛盾集中在经贸领域,中美关系就不会彻底破裂。很显然,加强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耶伦访问中国的重要目的。

  美国国务卿提出中美关系建立在竞争、合作、对抗基础之上,美国根据不同的情况,对中国采取不同的策略。不过,从中美关系发展趋势来看,对抗没有出路,美国在对抗中并没有占到便宜。美国国会通过的一系列法律和美国白宫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试图阻止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中国奋起反击,对制造芯片所需原材料实施限制性出口措施,从而使美国无可奈何。既然对中国实施制裁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工业领域与中国实施全面竞争短期没有胜算的可能,寻求合作就成为美国政府处理中美关系的唯一选择。

  合作应当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如果时时刻刻居高临下,对中国发号司令,合作就没有基础。如果不承认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动辄以自己的比较优势对中国发起挑战,合作前提也就不复存在。

  曾有不少学者猜测,耶伦访问中国目的是要求中国增加购买美国国债,因为美国政府增加财政赤字8500亿美元,发行国债需要“流通性”。如果中国拒绝购买美国国债,并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售已经购买的美国国债,那么,美国国债只能“自产自销”,美国借助于国际债券市场,将美国国内经济问题转化为其他国家经济危机的概率就会大幅度降低。正因为如此,说服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问中国的主要任务。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访问中国,要求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出资购买美国投资银行的股份,拯救了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同时也让美国财政部从中获利。耶伦访问中国,当然是希望旧梦重温。不过,中美关系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美国对中国的全面攻击以及中美之间的战略僵持,使得中国对于购买美国国债缺乏信心。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不应购买美国国债,支撑美国债务经济。

  中国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合作,在非洲大量投资,非洲一些国家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债务规模扩大。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无视非洲国家债务结构,在国际社会制造舆论,宣称中国投资非洲制造了债务陷阱。一些非洲国家决策者并非不瞭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真实意图,但是,他们希望借助于西方国家制造的舆论,迫使中国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把投资建设变成无偿援助。

  赞比亚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赞比亚是一个非洲民主国家,赞比亚各政党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方面,始终受制于西方国家。当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债务重组概念的时候,赞比亚财政部官员积极响应。他们迎合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舆论,一方面强调中国投资赞比亚,导致赞比亚债务负担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强调只要中国彻底免除赞比亚的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会追加对赞比亚的贷款。

  赞比亚财政部官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蛊惑下,向中国提出非分要求。一次又一次债务重组会议上、美国等西方国家根本无视客观事实,片面要求中国应减少债务。中国谈判代表迫于无奈,只能要求在赞比亚投资的中国企业高度重视债务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压缩投资规模,减少在赞比亚的投资项目。可能是看到中国企业一个又一个撤出,赞比亚财政部不得不改变立场,一方面承认中国债务在赞比亚整个债务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国际金融机构以及美国私人投资机构的债务,才是赞比亚债务的大头,希望中国政府能够说服企业继续在赞比亚投资,以帮助赞比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赞比亚通过非洲联盟等地区性组织,不断向中国传递信息,希望中国政府考虑在中非合作框架内,解决赞比亚债务问题。

  对于赞比亚政府在处理债务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中国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求中国企业履行合同,另一方面希望赞比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免除了赞比亚的债务,但是,赞比亚今后要想继续得到中国的大力支持,恐怕还需要考虑自己政策的稳定性。

  从赞比亚债务问题可以看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处理国际债务问题上,手段极为毒辣。中国与赞比亚的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中国帮助赞比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对于赞比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是,美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所谓债务重组方案,客观上阻碍了赞比亚的经济发展步伐。由于赞比亚提出非分要求,迫使中国减免债务,从而使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面临极大的困难。假如其他非洲国家如法炮制,在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下,要求中国完全免除债务,那么,中国在非洲的大量投资都可能会变成无偿援助,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无法承受的重大损失。

  中国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合作,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美国不应该挑拨离间,不应该插手干涉。另一方面,中国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中国与亚非拉国家投资合作所面临的债务问题。

  首先,中国应充分意识到,一些亚非拉国家政权更迭频繁,不同政党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中国不应被一些国家的政党牵着鼻子走,而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正常的投资关系。

  中国投资亚非拉国家,既要考虑到政治战略合作关系,更要考虑到商业利益需求。在充分考察市场需求基础之上,提出可行性报告,分阶段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一些亚非拉国家政府提出的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国应当持谨慎态度。不能因为一些国家政府官员提出合作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不顾实际情况,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从而使中国承担风险,相关国家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合作修建高速铁路项目,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示范工程。但是,该项目能否预期收回投资,中国企业能否从中获得合理的利润,所有这些都需要持续观察。假如只是出于产能输出的考虑,不顾亚非拉国家实际经济状况,那么,投资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一些国家可能会因为上马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增加债务负担。在投资亚非拉国家方面,应考虑商业前景,实事求是,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加大投资力度。

  其次,中国应充分利用金融机构规避风险。投资发展中国家过程中,尽可能地把国家之间的债务转化为金融机构的债务。上海合作组织召开会议期间,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在发言中大声疾呼,希望上海合作组织建立金融机构,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直截了当地提出,应当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基金。哈萨克斯坦总统则认为应当建立联合投资基金,为实施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扭转上海合作组织过去20年未能实施重大经济项目的局面。

  可以非常坦率地说,这些建议都是非常中肯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肯定,如果上海合作组织组建自己的金融机构,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服务,那么,不仅可以彻底摆脱所谓的“债务陷阱”,同时也可以彻底破解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所宣扬的中国威胁或者中国胁迫的论调。

  上海合作组织应当借鉴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组织架构,成立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样的金融机构,解决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的融资问题。中国可以提出建议,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自愿原则基础之上,设立特别提款权,帮助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解决经济困难。上海合作组织金融机构可以在各成员国协商一致基础之上,建立篮子货币体系,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结算创造条件。当然,如果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在自愿原则基础之上,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中国乐意提供相应的服务。

  总之,上海合作组织应当在金融机构建设方面加快速度。这样做不仅可以强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之间的经济合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驳斥美国一些政府官员的无耻谰言。


    相关专题: 中评社社评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