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智库观察:数据与媒体 美妙的一对
http://www.CRNTT.com   2018-06-16 00:27:43


 
  徐常亮

  胡明晨对大数据在媒体端的应用非常有信心,这和滴滴出行成立媒体研究院的初衷是一致的。滴滴是一个有4.5亿用户的平台,微信号、支付宝账户都拥有数以亿计的粉丝,每天产生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影响相关受众。它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自媒体,可以挖掘数据做很多新闻选题。比如,滴滴曾经和人民日报合作,通过对北上广深夜间打滴滴的数据统计,关注“都市夜归人”,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况,创作有温度的作品。通过对通勤时间和距离的数据挖掘,关注城市的变化和便利度。滴滴做媒体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企业,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可以引发更多的横向合作,对企业公关、外联、品牌都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大数据来了,老记者们怎么办

  徐常亮认为,传统的媒体记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尤其是想探究数据背后东西的好奇心,这是记者的优势所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找到数据和使用这些数据,不了解某个行业数据的特点或者不会使用专业的软件。另外,缺乏数据思维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需要逐步培养。记者要善于“凭计算之力,求数据洞察,赋万物为媒”,把数据和新闻巧妙结合起来。

  黄丽媛一直强调,传统媒体记者应该有做数据新闻的自信,而且过往的数据证明人民日报、央视的一些媒体公号在这方面毫不逊色于自媒体公号。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数据搜集、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这些问题交给机器完成,让记者或数据分析师解放出来,更多地思考高层次的问题,给出更加准确的对策建议。传统媒体记者深耕一个领域,对这个方面出现的数据会更有发言权,这时候就应该发挥好这个优势,请第三方或互联网公司理解记者的创作意图,提供更理想的产品设计。

  胡明晨说,传统媒体人的新闻热点判断力和策划能力是很强的,这是编辑记者的看家本领,大数据时代来临并不会颠覆掉传统媒体人的饭碗。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对新闻点并不敏感,策划和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方面反而不如媒体人。比如,滴滴出行和传统媒体合作推出的金融人士出行分析、雾霾天出行分析等数据新闻产品都是来源于媒体人的“idea”,他们找到了有温度的视角,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和技术团队开发出了爆款产品,因此获得了成功。(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