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不可再错失机遇
http://www.CRNTT.com   2020-06-13 08:06:38


  中评社北京6月13日电/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制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香港首次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规划。这标志着新时代下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区域关系、协作机制以及国家对香港的角色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网发表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孙璐文章称,香港既是改革开放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香港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把握其中机会,提升和壮大自己的产业实力、经贸功能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香港回归后,依照“一国两制” 制度优势及竞争优势,国家将香港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将香港打造成国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平台,香港也抓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成就了从轻工业城市,到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成功转型升级。

  过去十几年,香港经济的增长呈现了不断放缓的态势,特别是近五年来,香港的营商环境恶化、竞争力减退、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20年第一季度香港经济更是陷入深度衰退。除了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香港的经济发展、改革,国家对于香港的期待以及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往来被严重的“政治化”了,香港在持续的政治内耗中不断错失机遇。在《纲要》中,中央明确希望香港能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独特优势,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然而,中央这些对香港的厚望被香港的一些反对派扣上了阴谋论的帽子,大肆宣扬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将会令香港失去它的独特性,也影响它在“一国两制”框架内的自主性,令“一国两制”名存实亡。这些负面因素严重干扰了香港经济产业转型、内地与香港的正常交往以及香港搭乘大湾区进行发展转型的重大机遇。

  文章指出,“苏州过后无艇搭”是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香港用这一粤语俗语,叮嘱香港同胞珍惜机遇、抓住机遇。国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蓝图就是香港摆脱困境而必须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首先,金融服务业历来是香港的一大优势产业,通过多年的积淀,香港拥有广泛的环球商业网络、熟悉国际金融规则、良好的信誉、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国际上认可的专业人才,香港作为全球首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应该继续保持金融业“先行先试”优势,成为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天然金融纽带。其次,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纲要》指出,中央支持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信息及通讯技术、以及科学园与数码港等建设。香港的高科技产业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为了推进大湾区成为国际创科中心,香港应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发展。然后,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是香港进行 “再工业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近年来香港与珠三角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发生了逆转,两地间的分工形态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垂直式逐渐向水平式和混合式转变,香港应从推动创新和增加科技研发入手,鼓励研发成果商品化,以冀发展创科产业和高增值生产工序,进行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此外,香港还应努力打造成为大湾区乃至亚太区的航空服务中心,打造服务大湾区,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巩固香港作为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尤其是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转口港的功能等等。

  文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香港不能缺席。《纲要》提出的目标是到2022年的时候令粤港澳大湾区 “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到2035年形成一个“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目前,尽管仍存在种种挑战和困难,但以创建优质生活圈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与周期,任何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遇到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视野开阔、积极应对问题与挑战,可能获得重新发展的机遇。香港目前迫切需要集中精力解决经济发展难题,尽快走出困境,香港各方要清楚地认识到香港经济的高度开放性、“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以及对中国内地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天然依赖性,应该以“一盘棋”的全局思维重新审视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比较优势,努力发掘两地产业合作的新契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在助推国家发展的同时,带动自身重新腾飞。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