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静心看待中国经济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9-02-03 08:38:59


中国经济的前景,取决于投资的未来变化情况,这是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成长阶段所决定的。
  中评社北京2月3日电/中国经济上台阶后带来的“整固”阶段,使得中国经济需要经历一段较长时期,以“转型、升级”为阶段目标的“底部徘徊”时期。中国经济自2012年起进入底部时期,基于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等经济内在因素的变化,2018年实际上已临近底部末期;2019年,基于中国经济投资回升前景的确定性,以及区域经济新增长级加速蓄势,中国经济将开启离底之旅!

  中国政府探索培育新增长极未停歇

  证券时报发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胡月晓文章分析,中国的经济成长阶段,决定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格局:即使2008年以来以资本产出比衡量的中国投资效应逐渐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能成为消费型经济体。实际上我们看到,伴随投资的回落,中国消费的增速也跟随下降,消费率提高的结果,是中国GDP增长速度的不断走低。中国经济的前景,取决于投资的未来变化情况!这是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成长阶段所决定的。经济增长极的出现,是经济仍然处在“起飞”阶段的标志事件,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尤其抢眼,“珠三角”“长三角”先后充当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极。无论是中西部的“长(长沙)株(株洲)潭(湘潭)”、“宝(宝鸡)西(西安)关(关中)”,还是天津滨海,抑或新设立的雄安特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极仍会在竞争中再度形成。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形成之时,就是经济转型完成之日,届时中国经济的新经济周期也会跟随形成。不过,这个新周期阶段的开启只能是事后确认。不管新周期阶段何时开启,对新周期阶段的增长前景,笔者曾经做过专门的研究,结论是新阶段的合意增长区间为6-9,当前经济增长显然已在合意区间下方运行了较长时间。面对偏弱的增长格局,市场情绪有些悲观,也在情理之中。

  转型升级需要平和心态

  文章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30余年的GDP高速增长历史,养成了市场和社会的经济“浮躁”心。30余年的高速增长,给了国人普遍的“惯性思维”——低于8的经济增速是经济运行出现了问题,因而也是不可接受的。“保八”曾是一个坚固的国人共识和政策理念。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政府将经济新常态描述为“经济转型+增速换挡+政策消化”,并把经济增速“换档期”的发展形态进一步解释为“L形增长”,意为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增长轨迹形成一个L形走势,未来经济增长会在降低了的中高速平台上运行。然而现实情况是,市场不仅对显然已企稳的经济增长形态视而不见,而且还把“L形走势”理解为动态的迭加过程,中国经济增速将呈台阶式下降走势竟一度成为市场担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中期(10-20年)前景,笔者曾经做过专门的研究,结论是中国未来合意增长区间为6-9,当前经济增长显然已在合意区间下方运行了较长时间。面对偏弱的增长格局,市场情绪有些悲观,也在情理之中。

  对降低了的经济增速感到担忧,实际上是“浮躁”心理在作怪。对经济增长的“浮躁”心态,很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在“浮躁”心支配下,一切都讲究快——生产速度要快,产量要高。快速、高产的经营,自然可以很快地取得规模经济的效果,中国商品立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量大价平的优势,制造大国的地位也因此确立。然而,由于不能做到精细化生产,大路货居多,鲜有产品质量领先,以至于“大而不强”。大量生产当然伴随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大量生产、大量出口的运行模式,必然是“产品出去、污染留下”,给国内环境造成了不少压力。

  转变浮躁心 心平气和谋转型

  文章表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不同的做法。如果我们能不以GDP为先,克服一下自己的“浮躁”心态,放慢一点发展节奏,讲究一点增长质量,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目标,就会在不经意间,前进一大步。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前地产时期,持续的改革激发了经济主体活力的同时,政府为追求地方经济增长,招商引资是各地政府重要的经济建设抓手。筑巢引凤,是各地政府经济工作的形象比喻:以开发区、工业区、产业园等形式,竞争性的供应土地,并辅之于配套性的优惠政策。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前,中国经济处在“瓶颈”时代,一直存在着某个领域(交通等基础设施、某些工业原料和产品)的供给不足问题;找准缺口,大干快上,是彼时经济发展特征。2000年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动力增加了出口和地产两个强动力,要素外延扩张的模式进一步强化,全国都变成了一个大工地,中国经济进入了起飞阶段的高峰期,GDP增长在2003-2007年间连续5年在10%以上,高速增长的思维惯性至此养成。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要素禀赋优势变化,其实早在2007金融危机前,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已呈现了较为明显的经济转型需求,“腾笼换鸟”成为政府经济工作新形式的新比喻形象!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