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中市长政见会 林佳龙正面迎击空污议题
http://www.CRNTT.com   2018-11-14 00:20:06


连任的民进党台中巿长候选人林佳龙。(中评社 林谷隆翻摄)
  中评社台中11月14日电(记者 林谷隆)台中市第3届市长选举候选人公办电视政见辩论会13日晚间举行,争取连任的民进党台中巿长候选人林佳龙申论时表示,“我们正面迎战空污、承担责任”,台中火力发电厂兴建近30年来,他是首位促成降载的地方首长,也砍了中火生煤量500万吨、并争取到燃气机组提前上线。他强调,“这场选举不是谁与谁的选择,每一位认真打拼的台中人都值得被肯定,下一个4年,要不要让台中的进步延续?”

  台中市选举委员会主办的“台中市长选举候选人公办电视政见辩论会”13日晚间7时在台中市大里区的大屯有线电视公司登场。候选人政见申论时,经过抽签,首位上场是民进党林佳龙,其次是国民党卢秀燕,最后是无党籍宋原通。

  林佳龙一开场用台语、客语、泰雅族语向大家问好,表示很感谢今天这个机会,让我们一起好好为台中思考,回顾过去四年,也展望未来四年。

  林佳龙说,去年台中成为全台第二大城,预计这几天,台中市人口就会突破280万大关,不论是青年就业创业,或是托育托老一条龙,还是敬老爱心卡扩大服务,我们就是要让每个台中市民,都有更好的生活。

  林佳龙说,过去4年,台中的“好”已经被看见。招商引资、投资台中超过9,000亿,这是“全国”第一的表现;多年位居六都之末的薪资所得,我们全力改善就业环境,四年来,台中的薪资成长率达到7.54%,用六都第一的速度,努力赶上。

  林佳表示,过去4年,绿柳川的整治让旧城区重新找回光荣;台中世界花博,开幕至今仅仅10天,参观人数已经将近70万人。所有投入的市府同仁、策展团队、“全国”各行各业、2万多名志工,所有参与的市民,也都让世界看到,台中的骄傲,“这些感动和进步,是因为我们从4年前开始,和所有市民共同努力”。

  林佳龙表示,“这场选举不是谁与谁的选择,而是,每一位认真打拼的台中人,都值得被肯定。下一个4年,我们要不要让台中的进步延续?”他说,这些进步是什么?首先是,过去不敢面对的,我们面对。

  林佳龙说,“我们正面迎战空污、承担责任”,台中火力发电厂兴建近30年来,我们是第一个促成中火降载的地方政府、也砍了中火生煤量500万吨、并争取到燃气机组提前上线,取代燃煤机组,“这都是史上第一次”。

  他说,不只管制最大的中火,散布在各个工厂、社区、学校的重油锅炉,我们也展开汰换,让污染减量99%,现在已经有157家业者加入更换计划。许多的污染源,大家可能不像对中火这么熟悉,但却是离你我和孩子最近的污染源,我们用同样的心力来改善。今年截至目前,台中PM2.5浓度、旧制紫爆天数,都是县市合并后8年来新低。

  林佳龙强调,“空污是环境议题,我们需要正确的资讯来认清这个共同的敌人”,有人说台中紫爆天数下降,是因为标准被放宽了,但是在他主政下的市府,始终采取较严格的“每立方公尺71微克”的标准,从未改变。

  林佳龙说,有人说林佳龙执政后,中火火力全开,所以空污最严重,但是中火燃煤量的最高峰,其实在2014年前市长任内,而且在我们透过许可证审查,减少生煤许可量500万吨后,“我可以保证,火力全开在未来也不会发生”。他说,也因此今年中火最高发电量只有395.2亿度,已经低于以往中部地区的使用量,中电中用今年就会达成,“中电北送的问题,已经不存在”。

  林佳龙说,今天他不是要告诉大家,空气变多好,因为我们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但他想请求大家瞭解,只有用正确的资讯、正确的方法,才能让空气越来越好。

  对于台中交通问题。林佳龙说,捷运绿线在他上任时,本来要到2022年才能通车,我们提前到今年底试运转、2020年全线通车;在改革BRT成为优化公车专用道后,台中人等了数十年的捷运蓝线,也终于获得中央核定,起死回生。他从十几年前开始推动的“大台中山手线”,这几年早已动工,下环成追线,明年就会完工。

  林佳龙提到,过去不重视的事情,我们重视,梨山的孩子终于有暖气吹,海线的阿嬷终于有公车坐,屯区的市民不再受淹水之苦,偏乡的社区终于有了自来水,“如果这些事情任谁来都可以做到,为什么台中人会等这么久?”过去这四年,我们让进步不分角落、不分你我,“我也跟大家保证,未来四年,我们会继续秉持这份精神,让进步延续”。

  林佳龙也说,交通路网会持续落实,台中将有环状轨道运输、捷运十字路网。海空双港将持续国际化,争取兴建机场捷运。河川整治将扩及全流域,旧城新生也将扩及到全市每一个角落。台中的进步,不会止于单点的改变,他将连结成线、延续成面。这是林佳龙对大家的承诺。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