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20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强调要保持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广州日报发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罗立彬文章表示,全球产业链是各国微观经济主体根据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一种高效率生产链条,遵循长期内在规律。而新冠肺炎疫情并非长期状态,不应该成为改变全球产业链的原因。因此,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应当协调合作以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中国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保持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既关系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业及物价等经济基本面,关系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全球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
文章指出,首先,要对中国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保持信心。一是要看到,完备的产业链是几十年逐渐形成的,既不是某一个突发事件导致的结果,也不是任何国家或者政府意志的产物,是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在衡量成本收益做出理性选择之后集合而成的一种结果,不会因为一次疫情而发生本质性变化。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配套能力全球领先。这就为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奠定了基础。二是经过努力,当前国内疫情防控积极向好态势持续拓展,也成为全球范围内疫情控制最好的地方。如果策略得当,此次疫情反而有可能成为提高中国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的因素,甚至有可能更加巩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的地位。一些国家的政府主张通过某些“政策促进”的方式来鼓励企业迁出中国,这种努力恰恰说明“去中国化”需要支付巨大成本,并非是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也很难实现。三是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微观经济主体还是政府部门,都体现出很强的应对能力,让人们看到了有效市场加有为政府的力量。
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巨大冲击,但也激发出中国微观经济主体的应对能力,体现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甚至让人们看到了将短期冲击转化为长期产业链创新的机遇。比如,为应对疫情导致的就业结构性影响,线下企业和线上企业之间达成临时协议,员工之间临时借调,出现了“共享员工”;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分包发包工作,解决临时产能不足的问题;有工厂把生产线“拆整为零”,紧急组装出“云生产线”,让员工在家复工……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市场上的微观经济主体在面临外部重大冲击的时候,显示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同时,这也让人们看到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和前景。
互联网的作用还不仅仅体现在生产链条的国内重组以提升效率,在一些平台企业扶持中小企业脱困方面也发挥著作用。比如,阿里巴巴重启“春雷计划2020”扶助中小企业,出台五大方面16项扶助措施;京东近日也宣布“新国品计划”,首期拿出价值12亿资源进行扶持。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的应对,对于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也具备重要意义,体现出有效市场的重要作用。
有为政府也得到充分体现。疫情暴发以来,各级政府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一是降低产业链供应链中直接与政府相关的一些成本,比如国际贸易中的通关成本、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的审批流程成本、制定和调整适宜的产品标准等;二是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降低产业链供应链的信息与沟通成本;三是进行国际间政策协调;四是帮助产业链协调复工复产达产,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中的“短板”。产业链供应链“环环相扣”,非疫情期间可以发挥分工与专业化的高效率,但疫情冲击之下,产业链整体效率就不再取决于复工率最高的环节,而是复工率最低的“短板”环节。这种由于某一个断点导致的产业循环和市场循环的阻断,不再仅仅关乎断点本身,而是为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运作带来了“外部成本”。这种情况之下,政府之“手”的介入就有意义。比如,近期江西、浙江等不少地区都推出了产业链“链长制”。地方领导挂帅出征,有了一个新身份——产业链链长。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链条不完善、龙头企业不强等问题,尤其是受疫情冲击,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不畅、部分产业运行困难的问题,全面梳理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精准打通供应链堵点、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