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大家熟悉的减税,降费的内容和意义可能要陌生一些。这次降费中一项关键内容是调低企业养老保险费率。2019年之前,中国长期实行20%左右的缴费率水平,而今开始执行16%的缴费率,以此减轻企业的负担。在此基础上,延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延长阶段性减免社保缴费政策对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将更多资金用于复工复产,有很大的提振作用。进一步看,我们还要更加深刻认识到减税降费对保就业等重要目标的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稳定经济运行和保就业分别是头号目标。企业恢复生产也就恢复了用工。民众有了工作,也就有了基本收入。有了基本收入,不但可以减轻财政保障负担,而且可以稳定社会消费,促进经济循环正常运转。这样的逻辑下,减税降费的短期作用陡然提升。其稳定社会经济运行的作用不是减轻负担所能囊括的,而是关系到了整体战略布局。
减税降费中长期目标更须关注
文章表示,相对于关注减税降费的短期成效,其中长期目标更值得思考。尤其是减税降费对经济社会运行的中长期影响会在今后一段时间逐步体现。新的挑战和机遇亟待甄别。首先,如何实施可持续的减负政策。这不仅考验决策定力,而且关乎财政实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改革发展的任务还比较繁重。依靠减税降费推动改革还可能会有比较长的周期。因此,财政减收所承担的压力极有可能比多数国家要大。当财政减收与政府增支同时出现时,财政赤字将长期存在。这无疑会给财政工作乃至政府运行带来挑战。其次,减税降费的切入点怎样选择。普遍性的减税降费会走到“十字路口”,针对性的减税降费延续时间会更长。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了解程度,以及政策执行的力度将在未来决定减税降费的实际效果。最后,减税降费如何与其他政策配合。面向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帮助了他们渡过难关。与财税政策配套的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就业政策也在发挥同样的作用。但要真正搭建起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政策体系,上述政策还需要更加密切协调配合。
第一,未来的减税降费要与政府减支对应起来。在确保民生支出不减少的情况下,要削减其他不必要的政府支出。今年中央部门带头削减不必要预算支出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第二,要加强对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财税部门可在一定范围内运用先进技术方法和微观数据资源,用以及时准确的判断减税降费的实际成效,不断积累制定未来政策的经验。第三,将各类政策优势进行全面分类,建立常态化政策协调机制。部门之间的协调是政策协调的前提。财税、金融、发改和人社部门都需要坐下来,为中长期的政策协调搭建合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