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刘必荣。(中评社 倪鸿祥摄) |
中评社台北11月8日电(记者 倪鸿祥)马英九基金会与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7日下午在文化大学大夏馆合办“马习会”5周年研讨会,与会的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刘必荣从谈判学的角度看“两岸如何复谈”。他指出,两岸复谈从来不是理论的问题,也不是两岸自己的问题,而是国际政治的问题,两岸关系是镶嵌在美中关系的大架构里面。两岸复谈台湾到底有多少话语权?
他强调,台湾想谈,但美国人干预得太多了,所以台湾有多少话语权?当外部势力介入、独派气势高涨的时候,两岸政治谈判要取得内部共识再上路,但在当前这个氛围下,真是比较困难。
马英九基金会与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下午2时𠠰时50分在文化大学大夏馆合办“马习会”5周年研讨会,邀请学者专家分别就“马习会的意义”与“大选后的美中台关系”两个议题进行探讨,马英九出席提出专题演讲。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刘必荣在第一个议题“马习会的意义”里以谈判学的角度来看两岸如何复谈。
刘必荣表示,两岸若要复谈必有条件、意愿与方法。谈判要发生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必须有一个僵局,这个僵局是双方都无法容忍的。如果两岸互动需要一个新的秩序,可能是贸易或打击犯罪,大家都对眼前这个无秩序的状况无法容忍,所以要谈;只要任何一方觉得眼前的僵局还可以承受,谈判就不会发生。
他指出,第二个条件是双方体认,靠其一己之力无法单独解决此一僵局。只要以任何一方,认为它可以单独解决眼前的僵局,就不会真正坐下来谈判。
他说,第三个条件是双方都觉得“现在谈比不谈好”,而且都认为对方是有弹性、谈得通的,这样谈判才有可能发生。“谈比不谈好”的意思是谈比打仗好。“对方立场有弹性”的意思是双方都相信他不是来投降的,不是来对对方的要求照单全收的。
刘必荣表示,这个三个条件现在的两岸有吗?如果没有,是要等待还是要造势?
他强调,僵局基本上是权力游戏。弱者可以用结盟或升高冲突的方式膨胀权力,创造僵局,然后让强者来谈;所以弱者常用的方法就是引爆僵局,以前陈水扁政府曾玩过“烽火外交”就是想引爆僵局,但有谈判战术都要靠时机,时机不对的话,“烽火外交”就会让自己成“过街老鼠”。
他认为,弱者也可以把握自己权力增强的时刻开启谈判。权力增强时去谈叫谋和,完全弱势时去谈叫求和,但弱者必须有把握最佳谈判时机的智慧;但研究发现,很多弱者发现力量变大后就自以为变成强者了,于是错过最佳谈判的机会,因为时机最难。
刘必荣举例,清朝时期“中法战争”清朝打赢还签不利于中国的“中法条约”,民众骂李鸿章,但当时只要再打一次清朝必输,清朝不可能再赢第二次,因为弱者在力量大的时还是弱者,只是在求如何谈到比较好的条件而已,所以抓对时机不容易。
他指出,双方要体认靠其一己之力无法解决此一僵局,这点比较难。中国大陆许多政策与做法,比如惠台方案、M503航线,都显示北京认为有很多问题可以单独解决,所以没有对对岸谈判的必要,所以如何创造谈的条件很重要。
刘必荣认为,谈判条件的底蕴,是双方都愿意把对方当做平等的伙伴,共同参与最后解决方案的制定;也就是双方是平等的,共同找出答案,但这点两岸似乎也没有成熟;所以若要复谈,双方都必须负起责任,共同促成复谈的条件发生。
他说,假如两岸现在要谈了,两岸关系恐怕得重开机,必须“先易后难”再来一次;这时必须确定双方传达的善意讯息都能被准确解读,因此谈判时要秘密进行,而且要找对人,差不多90%左右出来了才对外公布,过早公布就没了,例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奥斯陆协议”,整个过程都保守秘密,最后促成谈判协议,因此他一向主张谈判“程保密、结果公开”过。
他表示,过去英国和阿根廷在福克兰岛战争之后,都曾向对方传达讯息,愿意降低冲突,但这些讯息均未被准确解读。为什么?一是成见、二是中间官僚,要如何解决这问题?准确解读需要开放的心胸、不受双方内部保守派的掣肘、以及娴熟的谈判技巧。
刘必荣指出,将冲突升高的顶点,转换成降低冲突的起点,这样才可能让谈判发生,但是最后还是必须承认,两岸复谈从来不是理论的问题,也不是两岸自己的问题,而是国际政治的问题,两岸关系是镶嵌在美中关系的大架构里面。两岸复谈台湾到底有多少话语权? |